李春军和他种了30年的“村晚”-瞭望周刊社

李春军和他种了30年的“村晚”

2025-03-31 14:33:04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13期

  

➤唐杖子村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晚”是十里八乡最热闹的:来自周边村镇的近千位村民穿着羽绒服、厚棉袄,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来抢占好位置;台上都是熟人,这个叫二哥,那个唤三姨,演得无论好坏,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尖叫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武江民

  

  在辽宁朝阳县星罗棋布近200个“杖子”中,北四家子乡的唐杖子村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

  30年前,一台由普通农民李春军发起的“村晚”,让唐杖子村声名鹊起。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这台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晚”,如同一支文艺火把,不仅映红了乡村的星空,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这场文化盛事为何在唐杖子村播下种子并扎根拔节?又给唐杖子村和村民带来哪些改变?

  “村晚”红了30年

  发起“村晚”,对李春军是个奇妙的意外。

  李春军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沈阳做力工、瓦匠。但他酷爱唱歌,工地扛水泥唱军歌,夏夜散步唱民谣。逢到放假,李春军还去沈阳碧塘公园找路边卡拉OK机花2毛钱唱首歌,感觉“奢侈又满足”。

  李春军新婚买的第一个大件,是一台卡拉OK机。

  1996年正月初十,日上三竿。新婚第4天的李春军把卡拉OK机搬到自家菜园。“嗞啦、嗞啦……”一阵噪音过后,李春军打开话筒,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

  歌声长了脚,溜进一个个“猫冬”的院子,引来许多围观的村民。大伙有的站在房顶,有的爬上树干,还有几个小伙,站在菜园中央的“舞台”。有人忘词,有人跑调,有人唱到一半被自家媳妇拽下台,但笑声、掌声,还有北风中的跺脚声,留在记忆深处。

  李春军没想到,自家的歌会变成整村人的晚会。更没想到,这台村晚,一办就是30年。

  “第二年没等过年,村里人都问我还唱不唱,我说‘唱,而且唱个大的’。”97年正月,李春军把大家想唱的歌提前收集起来,凑齐了磁带。

  第二届“村晚”隆重了——灰色的篷布是舞台幕布,在李春军的报幕声中,村民一个个上台,笑容青涩又紧张。过后又追问“春军,明年还办不?”“办,当然办。”

  就这样,饱含着村民欣喜和期待的村晚,一年又一年地办了下来:第二届有了幕布和大致的节目单,第三届有了录像师,第四届有了专业音响,第五届、第六届有了小品、舞蹈和魔术……

  那时演出现场常常比较“窘迫”:石砖搭建的舞台略不平整,音响设备状况不断,设计好的喷绘总被风刮破……

  “村晚”现场却是十里八乡最热闹的:来自周边村镇的近千位村民穿着羽绒服、厚棉袄,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来抢占好位置;台上都是熟人,这个叫二哥,那个唤三姨,演得无论好坏,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尖叫。

  “村晚”常客姚旭东说:“看‘村晚’最大的乐趣就是热闹,不管什么节目,大伙聚在一起就是开心。”

  刚开始是李春军自掏腰包,办次村晚四五百元,演完大伙到家吃顿饺子热闹热闹。规模大了,化妆、道具、舞美哪哪都是钱,李春军开始“化缘”。“城里包工程的、村里卖化肥的、安宽带的,那些年求过不少人。”李春军说,资金不够是常事,但再穷也不能不办,没钱就把戏服用化肥袋改,舞龙和锣鼓靠借,“能省,但不能断”。

  近年,在朝阳县重视下,唐杖子村的“村晚”越办越好。今年正月初五,李春军导演的第三十届“村晚”正式开演。专业的LED背景墙,还有精美的灯光和泡泡机、烟雾机。16个节目涵盖舞蹈、歌曲、小品、戏曲等多种形式。

  形式在变,内核不变。朝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玲说,唐杖子村办了30年的“村晚”演的始终是村民身边事。小品《第一书记》《寻桃记》讲的是唐杖子村种植水蜜桃脱贫致富的故事,群口快板《携手共圆中国梦》唱的是修村路、办采摘节的高兴事……演员都是附近村、镇、乡的村民。

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演员在“村晚”上表演(2025 年 2 月 2 日摄) 李钢摄 / 本刊

  文化种下去 日子火起来

  李春军的能干,被村民看在眼里。2013年,返乡的李春军被选为村支书。

  彼时,唐杖子村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05户、218人。大伙都盼着,这位爱唱歌、会导演的村支书,能带着大伙脱贫致富。

  2015年,李春军学习经济发展水平好的村镇经验,张罗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17亩,栽植水蜜桃3万株,建大棚4座,栽植大樱桃、油桃。合作社把村贫困户全部接纳进来,他们在果园打工,有分红、土地租金等3项收入。

  短短2年做成这些事并不轻松。每天,李春军带人上山开荒种树,和工人干在一起,吃在一起,有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到过年,李春军把自己的经历编成小品,写成段子,演出来。“不管什么苦和累,乐呵一笑都过去了。”

  如今,唐杖子村林果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带动150人就业。唐杖子村不仅实现脱贫,而且村民通过土地租金、投劳收入、分红和村集体收益红利等鼓起了腰包,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产业振兴迈上新台阶。

  日子越来越好的唐杖子村,还逐步发展起来农业观光园、文化展览馆、文化展演园、非遗保护传承研究培训基地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打造“民俗文化的传承村、乡村艺术的活跃村、美丽富饶的幸福村”,正成为全村村民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也是朱玲期待的。“不只是热闹和喜庆,‘村晚’还是期盼和希望,我们更想把文化种下去,让日子火起来。”

  李春军注意在“村晚”节目中弘扬文明乡风。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小品,讲夫妻俩沉迷打麻将对孩子学业不管不顾,老师问孩子“8-4等于多少”,孩子说“二条”。“当时村里有了产业,大伙兜里有了闲钱,麻将之风盛行,我们就用这个小品来劝诫大家。”李春军说。

  日子过得红火,李春军的“村晚”也越来越受到欢迎。“生活好了,大家参与文化表演的热情更高了。观众由最初的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千余人。”

  演出的场地也不局限在唐杖子村。30年间,李春军的“村晚”舞台从菜园多次搬进县市,并远赴浙江宁波,与当地文化“结亲”。

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村晚”联欢开场(2025 年2 月 2 日摄) 李钢摄 / 本刊

  播种者的回响

  种下“村晚”的李春军,更欣慰看到许多孩子因为看“村晚”、演“村晚”走上艺术道路、考上艺术学校,成为电视台主持人、专业歌手等。

  李莹小时候登台唱“村晚”,现在当幼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佟丹丹是多年“村晚”主持人,后来职业也是主持人;年年上“村晚”的闫华东考上沈阳音乐学院……李春军说,30年来,艺术的种子在许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身边的这些变化,让李春军种“村晚”、种“文化”的劲头更大。

  2012年,为了让村民一年四季都能看上演出,李春军又有新想法,办起了“春之韵”艺术团。这支活跃在朝阳的志愿者团体,逢节假日就去学校、敬老院、驻地部队等义务演出,深受农民喜爱和好评。

  唐杖子村的“村晚”经、“文化”经引来不少共鸣。今年1月以来,朝阳县多场“村晚”开演,羊山镇首届“羊山好声音”比唱功;根德营子乡麒麟宝村首届“村晚”人气十足,各式各样的节目轮番上场;木头城子镇卜家文化大院热闹欢腾,大伙聚在一起放声歌唱,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今年正月初五,唐杖子村第三十届“村晚”的灯光照亮了乡村夜空。

  导演李春军依然站在侧幕,默默观察舞台。他说想起了30年前那个冬日,菜园子里此起彼伏的歌声;想起了凌晨3点修改剧本时,窗棂上结的冰花;想起了桃山上的锄头、铲子和烈日……

  欢乐,改变,乡愁,成长……对唐杖子村来说,一台“村晚”承载了太多。

  晚会结束,李春军向记者分享了两张照片,分别是第一届和第三十届“村晚”他与妻子的合影。

  30年岁月流过,照片里,当年爱留长发的年轻小伙变成两鬓微白的中年男人;照片外,唐杖子村的“村晚”从菜园里的家庭歌会,长成辽西地区的文化地标。

  “春军,明年还办‘村晚’不?”“办,当然办。”

  30年,李春军的答案一直不变。变的只是山上桃树枝桠,等待迎春伸展,仿佛要够着天上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