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热起来-瞭望周刊社

乡村文化热起来

2025-03-31 14:32:55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13期

 

民俗舞龙表演队伍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巡游(2025 年 2 月 10 日摄)施亚磊摄 / 本刊

  当“村晚”“村超”屡屡登上热搜,当福建游神、甘肃“醉关公”动辄带来数十亿次播放……一股从田间地头升腾的文化热潮,正在塑造中国的文化新版图。

  乡村文化热,勾勒着文化资源流动的新轨迹。长久以来,城市凭借丰富的文化设施、多元的文化产业及前沿的文化理念等,向乡村单向传播、辐射文化资源。乡村在接受城市文化的输入时,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面临边缘化境遇。而今,大量城市游客欣然前往村落参与民俗活动、体验乡村工艺等,使乡村文化资源反向流入城市,形成城乡文化资源双向奔赴、交融共生的崭新样貌。

  乡村文化热,映照了文化认知觉醒的新气象。过去,乡村文化曾被贴上落后、土气的标签缺少重视。近年,乡村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家族邻里的情感相亲、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等,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尊重。乡村文化也在与城市文化的深度接触和碰撞中,吸收了其创新、高效等优点,实现城乡文化认知相互理解、共同繁荣的良好风貌。

  乡村文化热,投射出社会心态变迁的新脉动。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7%的中国,相当一部分城市中产、白领正在经历心理调适。他们以远赴云南剑川一刀一凿学习木雕、驱车3小时到河北蔚县打树花等方式,寻找内心深处的安宁和疗愈。他们既拥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又期待传统价值的慰藉;既追求物质条件的丰盈,又向往精神世界的滋养。乡村文化热正是这种心态的映射,标示出人们对文化根脉的归属与认同,对精神家园的回归和眷恋。

  乡村文化热潮澎湃的背后,某种程度上是意义深远的文化格局之变——城市与乡村不再是文明阶梯的上与下、文化价值的高与低,而是互为镜像、彼此观照、和谐共生的文化共同体。

  这幅美好图景的绘就,离不开政策和科技的强大赋能。

  一方面,政策支持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坚实基座。近年,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乡村文化的投入扶持力度。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种种政策红利,使乡村文化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全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另一方面,科技手段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抖音平台2024年新增近2.8万亿次乡村内容的播放量,数字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突破地理、地域限制,开辟乡村文化传播新路径。乡村文化达人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化身文化使者,将乡村文化活动和特色产品传播到全世界,使乡村文化的魅力跨越山海、远播海外。

  也要看到,当下的乡村文化热还是点状的,距离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的全域热,仍有相当一段路程。

  这需要对乡村独特文化的深刻体认。每一个村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各自独有的文化基因,这是村庄的灵魂所在,也是与其他地方区别的标识。深入挖掘每处乡村独具的文化底蕴、历史记忆,乡村就能绽放自己的光彩,拥有历久恒新的文化资源。

  这也需要基层文化治理的理念升级、方法创新。政府亟需转换到“赋能”的角色,实现“送文化下乡”到“育文化在乡”的理念跃迁。同时,探索共建共享的利益机制,引导制度、资本、人才等资源的聚合协同,把文化活动办在村里、把文化消费留在村里。

  我国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正奔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观察、体味当前的乡村文化热,特别是透过本组专题解剖的村晚、村跑、村志、艺术乡建等乡村文化热的“麻雀”,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活力场景,还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文化基因在激活,一种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在点燃,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长征在开启。

  在这个文化自觉的时代,在这片文化自信的土地,每个乡村都是文化振兴的试验田,每处乡土都是文明火种的传播者,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文∣张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