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超”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和活力-瞭望周刊社

“村超”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和活力

2025-03-31 14:33:44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13期

  

➤乡村文化的建设,是对基层治理和管理能力的检阅,反映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基层实践

  文 | 刘汉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再次引起全社会重视。

  贵州榕江“村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样板,也是新时代社会基层治理的代表、“枫桥经验”的新实践。

  “村超”有多超

  2023年5月,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拉开帷幕。由各村寨农民组成的足球队竞技球场的火热场面,经网络媒体聚焦报道,迅速走红、持续火爆,被网友形象称之为“村超”。

  榕江县城乡活跃着108支球队,仅有38.5万人口的榕江县有14个标准足球场,许多村有自己的足球队,农民群众自发捐款资助本村球队。每逢赛事,全村动员、全家上阵当啦啦队,喊声震天;伴随侗族大歌、苗族歌舞的中场表演,现场热闹非凡。

  榕江“村超”不仅吸引全县群众参与,更吸引全国各地众多游客、球迷,“吃榕江菜、看‘村超’比赛、住苗侗村寨”。“村超”还吸引大量境外来客,法国、阿根廷、美国、巴西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球员到“村超”交流。

  “村超”不仅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也直接拉动了经济和城乡建设,小小足球成为融合发展的新支点。据榕江县委书记、清华博士徐勃介绍,“村超”开展以来,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人次激增,2024年达946.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同比增长28.64%;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同比增长112.42%。“村超”火爆以来,新增市场主体5988户,新增签约项目32个,与33家知名品牌企业签约合作。

  “村超”回报于农村经济。“村超”运营收益的51%用于壮大250个村集体经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民生事业,49%用于乡村文化体育教育发展。“村超”也带动全县城乡文化教育体育事业,60多所中小学全年有1489个班次开展2359场次校园足球比赛。

  不仅“村超”火爆,“村BA”“村跑”“村舞”“村厨”“村晚”等活动,“村游”“村展”“乡村好声音”“乡村才艺大舞台”“看村戏、听乡音”等项目,也在广大农村地区兴盛,“村味文化”如鲜花般盛开,呈现出绚丽风景。

  “村超”为何具有“超能”

  包括“村超”在内的乡村文化之所以能日渐兴盛、持续火爆,基层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出新出彩,保持生机与活力,关键在于新时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于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

  一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国家战略和政策支持到位,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是乡村文化得以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随着农村硬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基层民主进程加快,农民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文化权益受到保护,农民的文化创造力被激发,乡村文化发展有了基本的前提。

  二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央出台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因子。“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指明乡村建设的根本,既抓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村容村貌建设,又抓乡村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塑形”更好地“铸魂”,通过不断“铸魂”可持续地“塑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逐步过上了好日子、提振了精气神的农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乡村文化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时代新风、时尚理念、现代文明的牵引和拉动,城乡之间的互哺与反哺,城乡文化的双向奔赴和差异性发展,使传统的农村文化获得新的生机和成长的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各级组织包村帮扶政策的支持和基层文化工作的加强,农村地区的外来务工、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外来投资,促进了城乡间、地域间的交流合作,使农村建设进入现代化赛道,与都市同行,与时代并肩,乡村文化发展有了难得的新机。

  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基层,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合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注重传统乡村建筑中的历史沿革、原状保存、空间格局、肌理风貌、建筑技艺、农耕景观、环境条件、水陆交通、文化传统、价值特色等,农业农村部重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乡村非遗。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一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基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从中央到地方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和媒体平台,积极主动地聚焦“村超”等农村基层文化现象,创作了形式丰富、艺术性强的海量产品,创造了泼天的网上流量,极大地传播了正能量,形成了各部门、各地方、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局面,乡村文化发展有了坚强的保障。

  路上春光正好,天上太阳正晴,一大批“村”字头的乡村文化走上了充满阳光雨露、充满泥土芳香、充满时代气息的康庄大道。

啦啦队在贵州省榕江县的“村超”现场为球队助威(2025 年 1 月 4 日摄)杨文斌摄 / 本刊

  乡村文化的内涵何在

  农耕本色、地域底色、时代特色是乡村文化的特点。建设新时代乡村文化要坚守文化传统,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以贵州榕江“村超”为例,看中国乡村文化的内涵。“村超”文化诞生于榕江,是悠久历史、深厚底蕴、斑斓时代、生动现实、火热生活的反映。

  榕江保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榕江所在的黔东南是五帝时期的三苗蛮夷之域,夏商周时期的荆梁竹木之地,虽远离中原文明,却富有地域特色。榕江是“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春秋归楚,战国置县,古属鬼方、夜郎国,名曰“古州”。秦汉以后隶属关系多次变更,但与黔、湘、云、川、湖广关系密切,受巴、蜀、楚文化影响深远。

  榕江连片居住着苗侗水瑶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一山不同族、百里不同俗,却又一水连千户、百里根相连。民族风情浓郁,多彩特色鲜明,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榕江传承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这里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1930年4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领导的红七军发起榕江之战,打响了红军在贵州境内的第一枪,开辟了游击区域,壮大了革命队伍,继而巩固了右江红色根据地;这里还是中央红军走过的地方,1934年12月12日,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由湘西南向黔东南“通道转兵”“西进入黔”,向黔西北转移,到达遵义,完成伟大的转折,一路上留下红军的足迹、红色的故事。这片红色的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伟大的红军精神和长征精神也培养了红色土地上的人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英雄主义气概、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了团结奋斗、敢打敢拼、敢于胜利的“村超”精神。

  榕江创造了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榕江县历史上属分散性、封闭性、自足性的传统小农经济,从男耕女织、铁犁牛耕、重农抑商的传统方式,到以农为本、农商相长,再到今天农民脚不离土、身不离乡,以足球为载体,实现了农工商并重、文体旅融合,数字技术助力、电商平台搭台的“农文体旅商网一体”的发展新模式。“村超”全称是“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和美”是核心,“乡村”是重心,“足球”是载体,“超级”是目标,“联赛”是实现方式,体现以和为美、快乐为上的理念,表达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伟大进程中绽放出的文化之花、精神之花。

  “村超”文化是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第二个结合”在基层文化土壤里的生根开花结果。各地乡村文化都应该像“村超”一样,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突出本地特色、丰富时代内涵、坚持正确方向,这样的乡村文化才会有生命力、生长力。

  乡村文化如何做到长盛不衰

  “乡村文化热”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势,但网上既有关注点的聚焦和扩散,也容易出现注意力的漂移、转移甚至反转。如何防止乡村文化出现速热骤冷、昙花一现,要热中有冷,冷静思考长远之策。

  乡村文化健康发展,一定要有长效机制支撑。火热的“村超”背后,是高效能基层治理的支撑。乡村文化的建设,是对基层治理和管理能力的检阅,反映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基层实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打下坚实基础。

  像“村超”这样涉及全县老百姓的大事,从物资供应、安全保卫、食品安全、交通保障、能源电力、舆论宣传等各方面,都需要总动员、总指挥、总协调,每一场赛事都是一次考验。

  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县市区,基层基础在乡镇村、街道社区。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聚地,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只有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国家之大厦才能基业稳固。

  “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这个“民意”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基层群众对文化创造力的发挥、对文化权益的享有。建设乡村文化是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的抓手,要构建起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少不了中国农村的文化自强。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农民的文化自信。人民是文化生活的主体、文化舞台的主角、文化长河的主流,是书写历史的主人、贯穿时代的主线、推动进步的主力。只要聚焦服务人民、回报人民这个主责,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全民参与、共创共建、社会和谐的模式,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中国乡村文化建设一定会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作者为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原总编辑,武汉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