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铺就“村治”路-瞭望周刊社

村志铺就“村治”路

2025-03-31 14:33:33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13期

  

➤“没有村志编纂,我们永远不知道脚下土地藏着多少故事。”

➤村志编纂是一次系统的村情调查、资源普查和文物详查。鹿泉村志编纂不仅是乡土历史记忆的复原,更成为当地续写新篇章的密码,实现从“寻根”到“续脉”的跨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巩志宏 田策

  

  “挖掘鹿泉历史,追溯村寨渊源,传承祖先文明,盘点城乡山川……”在太行东陉的东坡山上,鹿泉村志编修纪念碑巍然矗立。

  这一历经十二个寒暑的文化工程,其价值正在显现: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通过编纂村志,不仅打捞出湮没于历史长河的红色记忆,更找寻到振兴乡村的文化动力。

  从石邑铜戈的青铜回响,到抱犊卧佛的禅意灵光;从革命烈士王克新的壮烈足迹,到《人民日报》在战火中的辗转岁月;从华北军政大学的星火摇篮,到引岗精神的时代丰碑……总计8000余万字的村志以“活态密码本”的形式,串联起鹿泉的乡土文化与红色基因。

  2011年起,从东焦村试点起步,鹿泉在全国较早推动村志编纂工作全覆盖。这场始于历史寻根的文化实践,逐渐成为当地推进生态转型、文旅融合与乡村治理的振兴引擎。

鹿泉村志编写陈列馆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各村编写的村志(2025年3月25日摄)翟磊摄

  断层处打捞传承密码

  春寒料峭,在鹿泉区宜安镇东焦村东坡山的苍松翠柏间,星火革命史展览馆静静矗立。

  这座记录着鹿泉历史文化的场馆内,村志编写陈列馆尤为引人注目。陈列馆内整齐摆放的197部村志,以8000余万字的浩繁篇幅,构筑起一部鲜活的“乡土文化史诗”。

  “这不仅是完整的乡村记忆库,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星火革命史展览馆馆长何建英为参观的游客讲解说,自2011年起,历经十二个寒暑,鹿泉完成了208个村庄的志书编纂工作,并在编纂过程中产生350多个历史新发现。

  这8000余万字的“乡土文化史诗”编写工作,源自一次对革命烈士的寻访。

  2011年,一封求助信摆在时任鹿泉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安明法的案头:东焦村村民希望迎回革命烈士王克新的遗骸在家乡安葬。为使烈士叶落归根,安明法带领调研组先后去邢台、郑州、开封等地寻访,确定烈士生平籍贯后,多方协调将烈士遗骸由河南迁葬至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王克新烈士牺牲于豫南秋收起义。沿着烈士学习战斗的足迹寻访,我们发现他不仅是鹿泉第一位中共党员,还是河南省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杨靖宇的入党介绍人。”安明法说,这位载入党史的重要革命先驱,在家乡却鲜为人知,由此推想,全区208个村庄一定还深藏许多亟待挖掘的故事。

  由此,安明法向区领导建议通过修村志的方式,系统挖掘整理和传承鹿泉历史文化。2011年,鹿泉成立村志修撰工作专班,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区村志编纂,摸清文化家底。

  村志编纂的12年间,在南故邑村,春秋战国时代石邑古城的往事被重新“打捞”;在南甘子等村,旧时坠落的陨石被测绘记录;在北新城村,明代牌坊蕴含的德治故事被重新讲述……这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历史碎片,经村志编纂者的手,拼合出鹿泉完整的历史文化图景。

  “整理史料时,我们意外发现《人民日报》在东焦村的工作印记。”83岁的《东焦村志》主编何顺祥说。他介绍,1948年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成立后,采访部和行政后勤单位驻扎在东焦村,编辑部设在平山县里庄村。同年10月战争形势变化,报社所有人员和部门紧急转移至东焦村,在此进入相对稳定的办报时期,直至1949年3月迁往北京。

  “没有村志编纂,我们永远不知道脚下土地藏着多少故事。”何顺祥说。

  修志方法论

  “万事开头难,实施一项前无古人的系统工程更难。”一直主持村志编纂的安明法在《乡村志编修报告》篇首这样写道。

  鹿泉自古未曾编纂过乡镇志和村志,面对全区数百村庄修志的挑战,他们需破解标准统一、体例规范、内容审核、意见征求等一系列难题,在无先例可循、无范本可依的困境中蹚出一条路。

  为突破编纂难点,鹿泉选取积极性较高、资料留存基础较好的东焦村和高家台村作为试点。

  “虽然做了大半辈子老师,但我们从来没有写过书,更没写过史书。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比如体例怎么设计,章节怎么规划,文字怎么表述……种种难题让人望而生畏。”何顺祥介绍,《东焦村志》编写组共7人,都是东焦学校教师。

  本着“把东焦历史传承下去”的初心,2011年3月,这群平均年龄70岁的教师忐忑地领受了编纂任务。

  全面系统搜集资料是编好村志的基础。“东焦村曾隶属井陉,相关档案需多次往返查证,耗时半年多。”《东焦村志》编写组织者、东焦东队老支书安会平回忆,村志修撰工作专班随后协调区统计局、组织部、档案馆等六部门将资料集中归档,提升查询效率。

  初步整合资料后,编写组进一步通过田野调查和口述采访对资料内容交叉验证。

  “百团大战中跳崖牺牲的‘挂云山六壮士’,大家知道其中一人是我们村的,但没找到实证资料前还要打个问号。”《东焦村志》编写组负责摄影工作的王滨生说,为确保真实性,他们驱车70多公里到井陉县半山腰考证,最终在纪念碑文中确认了壮士的籍贯信息。

  “三月二十日,八路军某团在东焦与日伪军发生遭遇战……”何顺祥指着“村志大事记”一章说,这段仅200余字的战斗记录,是在走访村里百余位村民后,根据口述材料整理而成。

  “真实是志书的生命,我们拒绝‘剪刀糨糊式修志’。”时任鹿泉区宜安镇党委副书记、《东焦村志》编委会主任封晓广说,编写组每周六开碰头会,集体评议上周内容并规划下周任务,实行“谁调查谁负责”责任制,通过集体评议的内容才予保留。这项贯穿全程的制度保障了志书真实性。

  编纂工作很快从单纯的志书编纂,扩展为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文化传承实践。在编写组宣传影响下,东焦村上至耄耋老者、下至青年学生,近至乡邻、远及海外,都积极撰写回忆文字、提供历史资料。

  材料丰富必然面临取舍。“曾有村民要求将个人工作业绩写入村志,还有骑行爱好者希望记载其环游全国的经历。”何顺祥举例后说:“我们都没同意。修志必须明确收录标准,严格区分个人事迹与集体记忆。”

  “为了振兴家乡而编纂,为了子孙后代而耕耘。”安明法这样评价编写组。在历时一年多的修志过程中,编写组成员不计报酬,不计得失,白天实地调查,晚上加班撰稿,所用稿纸达100多斤。

  2012年3月,《东焦村志》初稿完成。鹿泉村志编纂专班对试点工作总结后,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修志经验: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遵循,统一编写标准与原则;建立主编统稿,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家族代表三层会审,区史志办审查把关的工作机制。

  2012年4月,鹿泉召开村志编纂动员大会,号召各村参与村志编纂。鹿泉的村志编纂工作全面铺开。

  “村志编纂需要一大批有学识、有威望的文儒积极参与。”安明法介绍,2015年,鹿泉成立志愿者协会村志分会,先后组织动员1500余名文儒及200余名在外地工作生活的老乡亲参与村志编纂。

  鹿泉探索通过乡镇财政补贴、村两委组织乡贤捐款等方式,筹措编写者劳务津贴及村志出版经费。在统一标准、众人助力、财政保障等措施支持下,鹿泉于2022年底完成208个行政村的志书编写,并于2023年获评首批“全国村志编修示范区”称号。

  从“纸上春秋”到振兴动能

  太行东麓云霞漫卷,滹沱河畔星火燎原。

  站在东焦村边东坡山上俯瞰,巍巍太行环绕之中,抗战时期建屏县委县政府、华北军区荣臻子弟小学、华北人民政府、华北新华书店总店等红色遗迹星罗棋布。

  “这里是鹿泉红色遗迹最为集中的区域。”安明法说,鹿泉在战争年代曾为敌占区,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里红色资源贫乏,但在村志编写过程中,大家陆续发现20多处重要革命遗址。依托挖掘的党史资料,鹿泉已建起67个村史馆、10多座红色陈列馆,拍摄专题片13部,在当地党史教育、干部培训、红色旅游等工作中发挥了村志力量。

  村志编纂是一次系统的村情调查、资源普查和文物详查。鹿泉村志编纂不仅是乡土历史记忆的复原,更成为当地续写新篇章的密码,实现从“寻根”到“续脉”的跨越。

  20世纪80年代起,东焦村曾建起23座水泥厂、多座采石厂,年总产值达10亿多元。从2010年开始,因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加速,建材相关企业陆续关停,东焦村开始转型。

  “编写村志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大家意识到,东焦村要发展必须彻底扭转观念,走生态发展的路子。”安会平说,编完村志后,村里说干就干,将原来的村办水泥厂转型为一家核桃饮料加工厂。

  “对各村村志资料分析比较,可为村庄发展找到借鉴,明确思路。”安明法说。

  此外,东焦人还逐步走出大山,与曾在东焦驻扎过的红色单位再续前缘,邀请他们为东焦发展献计出力;组织建屏文化交流协会,在书法、诗词、绘画等多领域加强与外界交流,现已辐射到整个县区。

  东焦村北,漫山的果树在春日阳光下尽情舒展着枝丫。“这里曾是一座磷矿,上个世纪开采多年后被废弃,遗留众多矿坑。”河北大桓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郅素玲说,村里编修村志发掘出河北农大曾在东焦办学的历史后,建立了老校友工作站。得力于专家技术支持,公司目前已实现200多亩山地的植树覆绿。

  村志不仅可存史、育人,更可经世致用。

  根据村志资料,鹿泉编写《鹿泉村情》《鹿泉村情探析》,成为当地党政干部的案头工具书;在村志基础上编修《鹿泉古迹》《鹿泉文化遗产》等专业志,助力文旅产业发展,近年当地先后建设土门关驿道小镇、德明古镇、龙泉古镇等历史景区;整理历代村庄治理经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村志里有对古代贤达功德的彰表,也有对历任村干部为村办实事的真实记录,对在职年轻干部也是一种鞭策。”安明法说,村志激励作用不亚于发奖金、给荣誉。

  春日暖阳下,东焦村宽阔的街道上,村民悠闲地赶着大集。

  王克新的后人王东磊,于2021年担任东焦西队村支书。今年,王东磊正谋划将村里的水泥路铺成柏油路,因为在他心头一直盘桓着一个问号:“水泥路是老支书修的,自己能给后人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