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教育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岳栋
3月29-30日,2025(第六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大会以“培养引领未来的高水平人才——人工智能专业及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享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及学科生态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探索高校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中教全媒体总裁、主编,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产教融合中心主任夏巍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大模型以突破性语言生成能力引发全球热议,机器人穿梭于灾后重建和工业巡检复杂场景,人工智能正以超预期的速度重构社会运行模式。他从三个维度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时代价值与教育使命。一是科技突破-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二是教育变革-产业革命的双向赋能;三是人才验证-中国教育的创新答卷。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处长王广智致辞指出,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以国产大模型DeepSeek为代表的底层技术突破和Manus等智能交互技术的广泛应用,既展现了我国在AI基础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体现了产业界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洪军围绕“AI赋能自主自助式学习的课堂革命”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AI正在彻底改变全球高等教育,表现为个性化学习的深化与拓展、人工智能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教育环境的智能化与虚拟化等趋势。未来大学要打造全社会高等教育自主学习中心,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0-1基础科学研究。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杨欣斌围绕“‘CS’+”与“‘AI+’的路径思考”做了主题报告。他强调要秉持分层融合策略,本科阶段以CS(Computer Science)核心课程为主,强制加入工程实践。硕博阶段允许向垂直领域延伸,但需通过CS核心课程考核。
天津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CEO袁会会认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落地面临众多挑战,包括课程缺乏教具支撑、课程缺乏行业案例资源支撑、实验环境及相关资源管理维护困难、能够教授 AI 课程的师资不足等问题。智谱所打造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解决方案整体架构包括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配套实训平台和灵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学、练、训、评一体的学习实践平台。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耀指出,建设和普及计算思维和AI通识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北京大学对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包括北大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深化学科交叉、创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实施计算社会科学交叉能力提升项目等。
本届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