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塔吉克:搬迁不改戍边志
➤在艰苦的环境中,塔吉克族居民既发挥自身优势,又发扬优良传统,以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边境一线,为祖国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经过25年建设,塔吉克阿巴提镇已建成7600余亩林地,累计开发耕地约3万亩。“塔吉克阿巴提”这一寓意“繁荣之地”的命名所承载的愿景,正通过现代化的耕耘得以具象体现
➤“没有祖国的界碑,就没有我们的牛羊。塔吉克阿巴提镇的一砖一瓦都是政府帮我们修建的。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我们更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守护好这片土地。”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关俏俏 杜刚 古扎丽努尔·塔依尔江
护边员在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中国—塔吉克斯坦边境巡边(2025 年 1 月 9 日摄) 胡虎虎摄 / 本刊
四月春风拂过,新疆喀什的桃花、杏花争相绽放,处处春意盎然。
“别看现在气温有20多摄氏度,山上还是很冷,边境线的积雪也没融化。”《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见到马提·孜热时,他正带着提前采买好的生活物资准备乘车前往400多公里外的边境一线值班点,开始半个多月的巡边护边工作。
39岁的马提·孜热担任护边员已近10年,他居住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阿巴提镇,是新疆最大规模的塔吉克族居民搬迁点。
1999年,一场罕见的洪灾侵袭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的布伦木沙乡,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遭到毁灭性破坏。2000年3月,全乡居民整建制搬迁,在距离塔县600多公里的塔吉克阿巴提镇建设新家园,并于2018年完成搬迁。
从高原到平原,从游牧到定居,因洪灾整建制搬迁的塔吉克族居民,为国戍边的传统从未改变。他们在祖国边境线上,用行动诠释着“守家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的优良传统和使命担当。
高原“活地图”
塔县是全国唯一的塔吉克族集中聚居的边境自治县,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三个国家接壤,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世居于此的塔吉克族居民,在漫长岁月里肩负着为国戍边使命。在平均海拔约42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他们与牦牛和羊群为伴,在崇山峻岭间奔波,成为高原上行走的“活地图”。
在塔吉克阿巴提镇,有500多名与马提·孜热一样的护边员,他们都有着一身独特本领——地形熟,边境线上的每一处沟壑、每一道山梁都印刻在心中;人员熟,周边往来的居民、过客,都能一一辨别;情况熟,边境地区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能及时发现;语言通,沟通交流毫无障碍,能更好地收集信息。
“我们这里,几乎每家都有护边员。上山后,他们活跃在边境一线巡护,守护祖国边疆;下了山,他们打工、种地、发展养殖。这是塔吉克阿巴提镇护边队伍的常态。”塔吉克阿巴提镇党委书记余涓说。
除了定期巡边,年过四十的护边员布孜克·奴那洪业余时间还兼职在畜牧站做兽医,帮助照看大家的牛羊。“如今,养殖牲畜依然是我们增收的主要途径。照看好大家的牛羊,也是给上山巡边的护边员家庭做好服务保障,让他们在边境一线没有后顾之忧。”他说。
为国戍边,是塔吉克族居民接力传承的优良传统。45岁的艾沙力汗·热玛其于2019年9月加入护边员队伍,那时距离她的丈夫赛迪克·吐尔地胡加在进山工作途中遭遇泥石流牺牲仅一个月。她主动继承丈夫遗志,毅然加入护边员队伍。
“边境海拔超过4000米,稀薄的空气让人呼吸困难。”艾沙力汗·热玛其说,第一次到边境线,严重高原反应下她彻夜头痛难眠。“去得多了,也慢慢适应了。守护边境,就是守护自己的家。”五年多来,她从未间断巡边值班工作。
艰苦的环境中,塔吉克族居民既发挥自身优势,又发扬优良传统,以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日复一日坚守在边境一线,为祖国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重建新家园
20多年来,布伦木沙乡先后经历过两次搬迁,早的一次在1999年。当年8月,叶尔羌河暴发历史罕见洪灾,洪峰如猛兽般撕裂布伦木沙乡。
“洪水冲毁了房屋和田地,当地干部动员周边乡镇的毛驴、牦牛、马匹帮我们转移。”牧民马尔旦·塔西巴义回忆,由于道路狭窄、牲畜有限,有时一次只能转移一户,过程非常艰难。
最终历时一个月,540余名受灾群众分6批完成撤离。当时,布伦木沙乡的牧民们被安置在塔县及附近乡镇,政府部门为每户牧民准备了被褥、碗筷、米面等基本生活物资。
为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提出,在不具备起码发展条件的地方,下决心把贫困户搬迁出去,实行异地开发、易地安置。布伦木沙乡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相对匮乏,符合易地搬迁计划标准。
2000年开春,牧民们迎来重建家园的喜讯。新址由布伦木沙乡有威望的几位老人商议选定。“高海拔的塔县太冷,大家想去温暖的地方。这也是塔吉克族首次大规模从高原搬迁至平原。”塔吉克阿巴提镇镇长依力木江·依明江说。
塔吉克阿巴提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平原,冬寒夏热,风沙肆虐。“抵达塔吉克阿巴提镇时,映入眼帘的只有一望无际的荒漠。”马尔旦·塔西巴义说,当时这里耕地不足300亩、林地不足50亩,97%以上的土地都是沙地。
建设初期,塔县政府组织约100名年轻劳动力建设塔吉克阿巴提镇:平沙包、填碱坑、挖水渠、开耕地、搞绿化……各族干部和群众一起,手持坎土曼一点一点开辟这块荒地。
2000年9月,塔吉克阿巴提镇一村二村建成,牧民们一批批搬迁到新家园。
最初,盐碱化土地种不出粮食,牧草不足让牛羊陷入饲料危机,牧民们正常生活难以维持。喀什地区政府派出农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带领牧民改善土地,学习农作物种植和栽培技术。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2005年,塔吉克阿巴提镇粮食播种面积达4500亩,亩产181公斤,粮食总产57.7万公斤。
2018年,布伦木沙乡居民全部完成搬迁。在塔吉克阿巴提镇,政府为每户居民建造了80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全镇人口发展至951户3781人,九成以上是塔吉克族。
依力木江·依明江介绍,镇子里的居民每年享受草场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助等18项惠民补助,人均收入超过2.3万元,其中八成以上为工资性收入和稳定性收入。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入户项目、兜底保障资金等,当地政府在塔吉克阿巴提镇的投入累计达24.39亿元。
“政府帮我们走出大山,我和弟弟才有机会出去上大学,现在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两三年前还在县城买了房子。”“00后”塔吉克姑娘胡西奴尔·阿力甫在塔县一家酒店的前台工作,她非常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经过25年建设,塔吉克阿巴提镇已建成7600余亩林地,累计开发耕地约3万亩。“塔吉克阿巴提”寓意“繁荣之地”。如今,这一命名所承载的愿景,正通过现代化的耕耘得以具象体现。
把护边精神传承下去
“没有祖国的界碑,就没有我们的牛羊。塔吉克阿巴提镇的一砖一瓦都是政府帮我们修建的。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我们更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守护好这片土地。”马提·孜热说。
“即便搬迁下山,距离塔县边境一线远了许多,但护边的使命早已根植在塔吉克族的骨子里。”马尔旦·塔西巴义说,在塔吉克阿巴提镇出生的年轻人,当护边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一点儿也不输祖父辈。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把护边精神传承下去。”26岁的古拉夏·扎拉普夏一家三代都是护边员,“这些年,边境执勤点的工作条件逐渐改善,有太阳能取电、有皮卡车取水,用炉子和天然气取暖、做饭更加方便。我们巡逻时可以骑摩托车,往返时间大幅缩短。工作之余,我还有时间和护边员们一起干农活、跳舞”。
从“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到“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龙吉克·卡德尔,在壮美辽阔的帕米尔高原,护边员家庭寻常可见。任意走进一户人家,就能听到一家三代、四代的戍边故事。
在位于塔县的瓦罕走廊,一块石头背后的故事令人心生敬意。这块三人方能合抱的巨石,距离边境线不足一公里。石头上刻有一颗五角星和龙吉克·卡德尔一家四代护边的家训——“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四十余载我卫国戍边。一辈子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
“在塔县,这块家训石远近闻名。一家四代人为国戍边,先后走出53名党员、22名军人及警察和84名护边员……大家都以他们为榜样。”塔县副县长夏尔亚德·达吾提说,尽管已经迁居平原,但塔吉克族居民为国戍边的壮志从未改变。
如今,每逢家中婚嫁或有家庭成员走上戍边岗位,60多岁的龙吉克·卡德尔都会带着他们来到家训石。“现在,接力棒传到年轻一代手里,要继续履行世代守边卫国的使命。”龙吉克·卡德尔这样叮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