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 他依然站在乡村讲台上-瞭望周刊社

97岁 他依然站在乡村讲台上

2025-05-06 14:17:02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18期

  

  ➤“有人说,如果一个学生收500块钱,你现在就是百万富翁了。就算成了百万富翁又如何呢?那不是我追求的!”

  ➤“我希望我的最后一口气是在三尺讲台上呼出去的。”

叶连平在卜陈村“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给学生上课(2025 年 4 月 9 日摄)  黄博涵摄 / 本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黄博涵 刘军喜 任鹏飞

  4月午后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还未入夏,空气中已渐渐有了一丝热意。一间略显老旧的平房中,97岁的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正在批改学生们的作业。他佝偻着腰,眼睛几乎贴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时而满意地点头,时而因作业中的错误皱紧眉头。不多时,作业本上已满是他写的批注。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2000年,已退休9年的叶连平创办卜陈村“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原本是语文老师的他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为孩子们免费补习英语。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个免费培训班,叶连平一办就是25年,已辅导过2000多名学生。

  不愿意退休的“怪老头”

  1978年,50岁的叶连平走上卜陈学校的三尺讲台。此前,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变数与坎坷。新中国成立前,叶连平的父亲在美国驻华使馆当厨师,他跟随父亲做勤杂工,在那里学到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这段经历让叶连平有了“特务”之嫌,度过了一段难熬的时光。他从南京几经辗转,最后来到卜陈村落脚。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叶连平靠着村民接济照顾才勉强度日。后来,他在村民的推荐下,填补空缺成为卜陈学校教师。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他趴在教室课桌上号啕大哭,久久不愿离去。之后,哪位老师生病或有事,叶连平总是第一时间来代课,所获代课费全都用在学生身上。“我希望我的最后一口气是在三尺讲台上呼出去的。”叶连平说。

  2000年,卜陈村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本身英语基础薄弱,又没人督促和辅导,叶连平心中十分着急。于是,他在自家挂起小黑板,办起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免费为孩子们辅导英语。

  由于教学成绩好,本村本镇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邻近村镇的学生也慕名而来。当地政府便出资把叶连平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用于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25年里,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现在,叶连平每周上三节课,周三下午一个小时,周六周日上午各两个小时。日渐年迈的叶连平,讲课时的声音依然洪亮,不敢放松对每一节课的要求。“既然上,就要把它上好。”他说。

  每天不到六点,叶连平就会起床,先打开“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大门。吃上简单的早饭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他在“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手抄板书,直到太阳落山,确认没有学生来借书或请教问题,才锁门离开。

  许多人问他:“这么大年纪还授课,不累吗?”叶连平的回答很坦率:“说不累那是谎话,但是怎么说呢,我心甘情愿。”

  不愿意做百万富翁的“老二百五”

  25年来,叶连平没有向学生收过一分钱补课费。“有人说,如果一个学生收500块钱,你现在就是百万富翁了。就算成了百万富翁又如何呢?那不是我追求的!”

  因为不收钱,一些筹办收费补习班的人,认为叶连平在抢生意,用当地土话骂他“老二百五”。“我管它二百五也好,三百六也好,他们讲他们的,我不理他们。”叶连平说。

  对孩子们,叶连平不光不收钱,还“特别舍得花钱”。家远的学生们常常在他家吃饭留宿,他自费带学生去参加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有学生家长接送孩子不方便,他免费赠送了一辆电动车给家长……“一个老师要是不爱工作、不爱孩子,你这个老师当不好。但是我强调一点,爱而不溺。”叶连平说。

  对自己,叶连平又节俭得“近乎苛刻”。他无儿无女,不抽烟不打麻将,出门买书都自带干粮,不舍得买一瓶矿泉水。在他的家中、教室里,有数不尽的老物件,用了三十几年的茶缸、穿了几十年的T恤衫、废旧羽毛球拍制成的教鞭、书页残破的字典……甚至只要还捏得住的粉笔头,他都不舍得丢。

  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同乌江镇政府、卜陈学校三方筹款6万元,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已经连续发放13年,为400多名农村孩子累计发放奖学金40余万元。13年来,叶连平把各种表彰奖金和各类捐款,全部纳入“叶连平奖学金”当中。

  和时间赛跑的萤火虫

  “我今天还能跟您说话,明天可能说走就走了。所以我没有寒暑假、没有休息日,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我要跟时间赛跑。”叶连平像一个拧紧发条的“马达”,一刻也不敢停歇。

  2024年8月底,叶连平在教室里摔倒,腰伤复发,需要每天下午到医院针灸治疗。然而,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叶连平顶着腰伤如约出现在讲台上,领读时叶连平都站起来,一只手用力撑在讲桌上。“医生要他住院治疗,我也劝他把课缓一缓,但叶老师说啥也不同意住院。”叶连平的学生、卜陈学校党支部书记居平树说。

  这不是叶连平第一次和医生“较劲”。2010年,叶连平患上了白内障,直到坚持不下去才去做手术。即便这样他也没住院,左眼手术后,他睁着右眼上课,右眼手术后,他睁着左眼上课,一节课也没落下。

  2013年,叶连平因为脑溢血加脑膜炎,不得不在南京住院。手术后第4天,他就“闹着”出院回家。“就没见过这么固执、不惜命的人!”医生摇头叹息说。

  叶连平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每年寒暑假,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协助叶连平,辅导孩子们的课程学习,还带孩子们学音乐、做科普,为农村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多年来,叶连平获得了“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面对荣誉,他总说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可以做、必须做好的事情。“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墙上的一面锦旗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叶连平说:“烛光的亮度我达不到,我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年近百岁仍深耕三尺讲台的叶连平,如一束长明的烛光,照亮农村孩子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