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十周年学术年会:“构建AI技术和制度协同机制是重中之重”
文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魏雨虹
5月22-23日,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项目在北京举办了以“承前启后: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携手迈向2035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十周年学术年会,以期在十周年之际,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就如何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发展展开探讨,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决策支持工具。年会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项目主办,邀请了19家合作单位共同协办,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承办。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CEMF 项目主任薛澜在致辞中谈到,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深度变革和重构能源系统的关键,构建“技术+制度”协同机制是重中之重。中国还需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多边合作推动新能源、碳捕集等技术的公平扩散。未来能源建模需兼顾经济性、可转移性与治理绩效,并依托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平台优势,以促进气候治理知识共享,实现可持续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CEMF学术委员李善同表示,面对“双碳”目标与美丽中国建设,能源气候模型是政策协同与路径分析的关键工具。未来,CEMF将持续深化多维度模型比较、加强国际合作、创新组织机制,聚焦政策导向研究,为低碳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CEMF学术委员会主席贺克斌在发言中说,实现2035美丽中国目标仍面临挑战,亟需通过能源系统重构推动根本性变革,其中,灵活电源与波动性电源的协调为重中之重。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建立“能量流-材料流-碳流-资金流”四维耦合模型,结合生成式AI技术应对复杂系统建模挑战。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材料精加工领域具有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推动转型。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认为,“十五五”是中国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窗口期,必须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的绿色转型道路。当前亟需重点破解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碳排放双控机制两大改革难题:在供给侧重构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体系,在需求侧加强碳排放量化管理。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长刘顺达认为能源模型发展路径需要结合实际,提出构建人机结合、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模型。以电能终端消费比例为关键指标,推动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统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就碳汇领域表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提升将显著缓解工业减排压力,因此,自然碳汇系统与社会能源系统的协同耦合是完善碳中和路径关键所在。可建立包含生态监测、机理解析和系统模拟的多尺度研究框架,通过量化生态系统稳态转变阈值,将微观生态过程纳入宏观能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