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同心稳就业-瞭望周刊社

合力同心稳就业

2025-06-03 13:58:47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2期

  

➤加力发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千军万马”的作用,鼓励现有经营主体吸纳扩大就业

  文 | 陈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基本条件,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今年1~3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8万人,同比增加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特别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下滑,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需着力防范行业性、区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和劳动关系群体性矛盾纠纷风险。

  2025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四稳”工作各有侧重,相互支撑、互为条件,但首重稳就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形势,在科学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和就业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 年 N 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南京站)现场(2025 年 4 月 26 日摄) 黄国保摄 / 本刊

  政策加力稳就业

  稳就业,需要加大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和支持力度,加强各项经济和非经济政策就业优先取向的一致性,从多方面扩大就业机会。

  国家层面明确重点方向。2025年3月,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岗位开发计划的重点方向。

  加力岗位挖潜扩容,多方面扩大就业机会,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积极性,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也要努力扩大生产制造领域企业用工规模,着力拓展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就业空间。

  当前,应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平台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力发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千军万马”的作用,鼓励现有经营主体吸纳扩大就业。同时,支持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在全面落实、加快兑现已出台存量政策的同时,应加快推出更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科技、产业等各方面政策措施,丰富政策工具箱,针对不同性质、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因企施策”,特别是对受影响较大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部门层面具体细化落实。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多部门密集出台延续国有企业增人增资,新一轮失业保险稳岗惠民等政策举措,印发《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分类施策加强就业创业支持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企业减少成本456亿元,共向58.8万户次企业发放稳岗资金35.2亿元。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设立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超6400亿元,帮助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530多万个。

  技能培训提能力

  强化技能提升能够有效帮助稳定就业,实施大规模技能培训行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劳动者提升职场竞争力与适应能力。

  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的通知》,提出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努力扩大技能培训规模、提升职工参训率。

  下一步,应坚持就业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向,着力创新培训体系机制、整合部门职能和培训资源、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金,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方法,在扩大培训量的同时,提高培训质量。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落实差异化补贴支持,有助于推动培训与就业、增收更好挂钩。

  此外,应加强培训与产业联动,建立培训机制与产业调整的协同性,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积极性。加强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职业、新工种培训力度。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协同其他部门相继开展针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等领域专项培训;面向受技术更新、产线设备升级、产品创新,以及受影响较大的企业,组织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努力保持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就业兜底有保障

  稳就业更需强化社会保障,尤其应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兜底保障,筑牢风险防控体系。

  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脱贫人口等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在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就业时,应加强公共政策的就业保障功能和公共就业服务的兜底帮扶力度。

  一方面,坚持积极的就业保障原则。通过扩大以工代赈、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将脱贫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到劳动过程中来,鼓励支持其通过劳动获得生活保障。加快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助力青年就业的17条举措,启动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全力稳定就业水平。

  另一方面,加大就业公共服务力度。组织动员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面向受影响的城市、工业园区等,组织专场招聘,定向投放岗位,帮助劳动者转岗就业。

  积极拓展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渠道,加大以工代赈支持,探索将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以工代赈等项目,扩展以工代赈范畴,从工程建设等领域向民生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拓展,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稳住3000万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落实贷款优惠、税收优惠和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的“两优惠三补贴”等各项政策,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兜住兜牢困难群体的就业底线。□(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