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应对“去工业化”兴衰启示-瞭望周刊社

各国应对“去工业化”兴衰启示

2025-07-14 10:53:21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8期

  

➤大国崛起依赖制造业兴盛,其衰落往往也与制造业衰退密切相关。美英等发达国家最先踏入“去工业化”阶段,在激进的产业转移中,国内产业脱实向虚增长动能疲软;南美一些后发国家“未富未强”就提早进入“去工业化”,制造业根基流失,错失工业化红利国力再难重回巅峰

➤应对“去工业化”不是简单地阻止产业转移,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制度优化,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作为强国之基,制造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日益加快,数字化、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要素扮演重要角色,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成为焦点。

  大国崛起依赖制造业兴盛,其衰落往往也与制造业衰退密切相关。美英等发达国家最先踏入“去工业化”阶段,在激进的产业转移中,国内产业脱实向虚增长动能疲软;南美一些后发国家“未富未强”就提早进入“去工业化”,制造业根基流失,错失工业化红利国力再难重回巅峰。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保障制造业一定规模和比重至关重要。从国外一些国家制造业兴衰中汲取经验教训,有助于我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确保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集团仓库中的两款电动汽车(资料照片) 新华社 / 法新

  部分先发国家陷入经济“空心化”

  从历史的时间维度来看,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制造业比重下降是必经阶段,而如何应对“去工业化”,考验一国经济治理成色。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排名靠前的国家中,美国、日本、德国是老牌工业国家,中国、韩国均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大多数国家都要经过“制造业富国”阶段,此后产业结构调整,附加值和利润水平更高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渐成主流,中间的、低利润的制造环节被忽视甚至舍弃,这一过程被称为“去工业化”现象。一些先发国家听之任之,最终制造业陷入衰退,以致动摇经济根基。

  ——以美英为代表,不顾结构失衡加速产业升级,导致制造业空心化衰退。

  2025年3月27日,面临困境的英国钢铁公司宣布于6月熄灭位于斯肯索普的英国最后两座炼钢高炉,尽管该公司于2025年4月被英国政府接管,但其钢铁行业走向衰败的趋势已难以逆转。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到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只占国内GDP的8.28%,巨变让人唏嘘。

  美国面临的问题和英国类似。“美国教训是在去工业化过程中,把原本雄厚的制造业产业链条拆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介绍,随着全球化加速推进和技术进步,美国制造业为了降低成本,企业纷纷将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其算盘是把利润率高的研发环节留在国内,把不挣钱的制造环节迁出。但没有看到研发创新会紧跟着制造的产业规律,最后相当于制造业成批地搬走了。”黄群慧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阳华看来,美国推进“去工业化”最直观的恶果是制造业产业体系出现了很大损坏。比如,波音公司依赖全球供应链生产飞机零部件,本土制造能力出现大幅下降。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制造业产业大规模外迁导致美国国内制造业投资不足,引发贸易逆差扩大、贫富分化加剧、国内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涌现。

  ——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代表,过早放弃制造业,依赖金融投机和外来资本,经济缺乏韧性陷入“泥淖”。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一些拉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较早放弃了制造业的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缺乏支撑,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8年,巴西制造业比重从22.1%下降到13.3%,阿根廷从26.8%下降到16.3%,乌拉圭从28.0%下降到9.5%,巴拿马从15.3%下降到5.0%。

  黄阳华谈到:“拉美多国是‘被动躺平’,是因为失掉了制造业基础,依靠初级产品出口与金融投机活动,高度依赖于外来资本与外来技术,极易被世界经济的景气程度所左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传忠举例,阿根廷过度依赖农产品和矿产,未能形成强大的工业竞争力,一旦全球市场价格波动,国家经济极易陷入衰退。

  抑制、减缓“去工业化”

  日韩德等国也经历了制造业比重下降的进程,但通过一系列举措平抑了下降曲线,使国内制造业始终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也让本国在世界发展中没有掉队。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实现技术创新立国。“韩国维持制造业比重平衡的窍门是出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徐朝阳介绍,韩国坚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2000年到2023年,韩国制造业比重仅下降约2个百分点,维持基本平衡,原因在于制造业和工业产品出口占比大幅度上升。

  此外,韩国还下大力气技术开发实现了技术立国应对“去工业化”。罗志恒说,韩国政府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特别是在半导体、智能手机等领域,韩国企业集中资源塑造国际竞争力,形成了从零部件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引进技术、出口全球,关键环节保留国内。杜传忠说,二战后,日本引进发达国家(美国为主)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对其进行消化和转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再通过向全球出口产品,继续引进先进工业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此后,日本制造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通过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如半导体、汽车、精密机械等领域,保持了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黄阳华说,从附加值、竞争力等来看,日本通过“母子工厂制”把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即制造企业建设在本土的、具有最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工厂,为其他工厂提供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主导、产业升级,保持制造业竞争力。韩国坚持制造业主导的产业政策,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25%以上的较高水平。制造业一直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杀手锏”。“德国提出工业4.0的时候,德文版报告非常明确地提出,制造业的出口是德国的立国之基。”申万宏源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龚芳说,德国没有简单追求劳动密集型产业回流,而是专注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孙洪磊说,应对“去工业化”应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制度优化,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曼德产业协同创新设计院院长郑奇说,制造业强国的崛起从来不是自然演进的结果,政府需要发挥战略引导作用,制定长期稳定的产业政策,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保持合理比重 创新驱动升级

  深化规律认识

  综合世界各国工业兴衰经验与教训,保持必要的制造业规模既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国家竞争力持续增强的必由之路,其中三方面启示值得关注。

  ——坚定制造强国的战略信心,下大力气把制造业比重维持在合理区间。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执迷于初级产品加工出口、金融服务业等短期发展红利,将工业积累拱手相让、脱实向虚,带来的产业空心化教训十分深刻。事实证明,保持制造业比重始终处在合理区间,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全方位支撑。

  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冯学良等认为,我国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必须保留全部的工业门类和全产业链的制造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要落实到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制造业聚集,使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长期保持。

  ——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生在实验室与工厂碰撞之中。”受访产业专家认为,把制造业比重维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努力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动力支撑。

  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张欢喜表示,随着前沿技术不断突破、颠覆性技术大量涌现,一批增速快、潜力大的新兴产业纷纷出现。对我国而言,牢牢把握并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多元化应用场景等方面优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大量智能制造工厂,将有助于我国长期保持工业动能。

  ——不断深化对制造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积累应对经验,为全球南方产业发展提供样板。在当前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发展趋势之下,制造业本身内涵已发生重大变化,且我国作为产业地理空间广阔的人口大国,产业转移等问题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本领域研究需要超越其他国家经验范式,进一步结合本国实际更新。

  当前一些南方国家深陷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面临制造业发展难题。受访人士建议,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规律研究,总结归纳中国经验,关注制造业重要地位的理论创新与方案设计,成为帮助部分南方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采写记者:毛振华 陈刚 陈灏 杨文 朱程 邵鲁文 谢佼 施钱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