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县级财政有待提高支出效益-瞭望周刊社

部分县级财政有待提高支出效益

2025-08-04 15:32:04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1期

 

➤确立“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支出理念,强化财政支出公共属性

➤立足过“紧日子”的要求,排查应当规范的县级财政支出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区分轻重缓急,分步调整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孙清清 牛少杰 郑家宝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中部多地采访了解到,当前一些县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同时,存在部分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现象,这些支出项目主要产生于之前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时期,随着财政收支情况变化,项目没有适时调整。

  受访专家认为,当前应加快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对财政支出开展系统评估,压减非刚性、低绩效支出,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更高效。

  部分县级财政支出效益低

  记者在中部多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一些超出财政兜底能力的支出项目,加上未及时调整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的支出项目,导致部分县级财政支出效益低。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泛化财政资金社会保障兜底职能,未及时调整支出项目。近期,中部某县对本辖区拆迁安置小区进行摸底,发现部分拆迁安置小区,物业费长期由所在财政承担,每年物业费合计支出上千万元。近期,当地财政收支紧张,政府拖欠相关小区物业费并被物业公司起诉。截至2024年1月20日,经法院判决,镇政府拖欠物业公司物业费达数百万元。

  有财税专家指出,为体现社会保障职能,经过合法程序后,地方财政可以定向补贴物业费,或者在拆迁协议中承诺承担一定时间的部分或者全部物业费,但应避免泛福利化,除特定困难群体外,宜采用过渡期+递减补贴模式,及时调整支出项目。

  二是支出事项情况环境发生变化,未及时调整。记者采访了解到,为方便农民出行,一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施“村村通公交”,此项财政支出根据县域大小不同,从数百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目前部分平原村“村村通公交”上座率走低,存在支出效益不高现象。例如,中部某县每年财政支出数百万元补贴“村村通公交”,20多台公交车一年仅3万多人次乘车,每台车平均每天拉不到5人次。此类情况可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三是提标扩面生新债。记者调研了解到,有的县在前些年推出“民生实事”时,对财力可持续性估计不足,导致“一边提标,一边拖欠”。如近年来一些县吸引人才落户,出台购房补贴等政策,因近期财力不足,出现补贴发放不及时现象。有的地市在分析人才补贴发放不及时的原因时,承认“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不足”,应在财政收入变化的情况下,适时收紧补贴范围或降低补贴标准。

一辆公交车行驶在农村公路上(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秦廷富摄)

  不及时改、不善改导致压减难

  记者调研发现,对于财政资金支出低效,一些地方存在不及时改、不善改等现象。

  未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改。记者调研时,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表示,前些年,“村村通公交”在解决贫困地区出行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民出行习惯改变,尤其在部分平原地区,基本家家户户有一辆电动三轮或四轮车,相较公交车每天固定时间、班次,村与村之间来往,开电动三轮更方便。“村村通公交”开行时间、班次、线路未及时根据需求变化进行调整,降低了财政支出效益。

  有专家认为,部分地区“村村通公交”上座率走低,但农民进城需求变大,可把这块支出用于城乡公交上,发挥更大效益。一些地方探索“公交+快递”模式,最大化发挥公交的多重效益,也是一种有益尝试。

  一些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费,未及时作出衔接安排,对这类财政支出迟迟不能退出,专家认为政府应制定精细化措施,有序退出。

  面对基层财政“小马拉大车”的收支矛盾,一些地方缺少创新手段。记者调研了解到,中部某县,10多年来因人口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等原因,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支出的污水处理服务费从2000多万元攀升至超亿元,截至去年底,当地污水处理服务费欠款过亿元。有财税专家指出,当地宜开源节流并举,创新资源化利用手段,积极化解困境。

  强化财政支出公共属性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喻新安等专家、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应强化财政支出公共属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深入分析财政支出低效的具体原因和形成过程,建立常态化评估和调整机制,制定管长远的财政规范支出办法,避免财政支出固化。

  确立“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支出理念,强化财政支出的公共属性。鼓励和支持基层干部在县级财政支出范围、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勇于担当,大胆创新。

  立足过“紧日子”的要求,排查应当规范的县级财政支出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区分轻重缓急,分步调整。

  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事前绩效评估体系。确立新的支出理念,建立动态调整的支出评估体系,为县级财政支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严格预算约束,压减一般性支出,对执行中新增的临时性、应急性支出,做好项目论证、绩效目标设定、预算调整等工作。坚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对不该开支或不必开支的事项一律不得开支。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建立治理县级财政沟通、协调和督导机制。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出统一安排,提出明确要求,积极主动作为,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治理政策衔接畅通,协同推进治理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