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家气候安全韧性-瞭望周刊社

提升国家气候安全韧性

2025-08-25 15:37:29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4期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善允

➤强降雨区呈现“由区域强降雨到大范围强降雨”“由集中时段强降雨到多轮次长周期持续性降雨”双转变

➤将防范化解气候风险作为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重要内容,在重大规划、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中充分考虑有关风险因素,持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屈辰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最脆弱的区域之一,也是影响最重、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新征程上必须严密防范的系统性国家安全风险。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善允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减缓和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气候变暖趋势加剧

  《瞭望》: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全球特别是我国的天气气候?

  宋善允:以全球加速变暖为主要标志的气候变化,造成天气气候的波动性和极端性增强,冷暖交替、旱涝急转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使全球特别是我国气象灾害广发、多发、重发、复发。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揭示,最近50年是过去两千年以来最暖的50年。2024年成为175年观测记录中全球最暖的一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强发,复合型极端事件更加频繁,区域旱涝失衡加剧。

  具体到我国,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发。

  一是气温快速增暖、波动起伏显著,冷、暖事件极端性加剧。1961年以来,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十年上升0.29℃,高于全球的上升0.15℃。近十年,全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加1/4。2025年7月1日至8月5日,35℃以上高温影响范围达497.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51.9%;38℃以上高温影响范围达到251.4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6.2%。在冬春季节过渡阶段,气温骤升骤降起伏大。2023年1月,黑龙江漠河市阿木尔镇最低气温达-53.0℃,刷新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气温纪录。

  二是降水总体增加,雨带北扩,强降雨范围扩大、时间延长。1961~2024年,我国年降水量平均每十年增加6毫米。夏季多雨带出现显著的南北移动特征,2011年以来多雨带明显北扩,东北、华北和江淮东部成为主要多雨带。强降雨区呈现“由区域强降雨到大范围强降雨”“由集中时段强降雨到多轮次长周期持续性降雨”双转变。2025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正式开启,与常年平均开启日期7月18日相比偏早,为1961年以来最早。7月24日至29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降水过程具有长历时、短间歇、降水落区叠加明显等特点。近60年来,我国干旱区面积持续缩小,半湿润区面积近十多年来增加。

  三是平均风速减小,但极端大风时有发生。1961年以来,我国年平均风速总体呈减小趋势,平均每十年减小0.13米/秒。2015年以来,我国年平均风速出现小幅回升,2024年冬季以来大风日数多、极端性强、影响突出。

  四是强对流天气增多增强。近五年,全国强对流天气年均出现30余次,记录强龙卷风3次。其中,2024年共发生32次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频发。2015年东方之星邮轮翻沉等灾难,即是突发强发的强对流天气引发的。

  五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常态化。一些“反地域”“反季节”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例如极端降水量事件增多,近十年日极端降水事件频次持续上升,平均年暴雨日数比1991~2020年平均值多11%,百年一遇降水在上海、广州等地缩短为15年一遇,在北京西部山区重现仅隔11年;区域跨季节性干旱强度上升;近十年台风生成源地更靠近我国大陆,登陆我国的台风比例增加、强度偏强、北上台风增多。

  六是冬季缩短,夏季延长,春季提前,秋季延迟。冬季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暖冬”现象多发;夏季高温天气增多,热浪事件频发;春季升温速度加快,秋季降温速度减缓。

  系统性影响国家安全

  《瞭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发,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挑战?

 宋善允:气候变化直接造成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加剧,进而影响生态和环境安全,传导引发经济和社会安全风险。气候变化全链条、全过程、多领域系统性影响国家安全。

  在生态安全风险方面,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增加;高寒冻土退化,多年冻土的活动层深度增加;北方农牧过渡区的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亚热带常绿林适宜分布区减小;影响森林固碳,碳储量可能下降。此外,气候变暖造成冰川退缩、积雪消融、冰湖消长、湿地萎缩、冻土北移、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屏障安全;海洋生态系统衰退,藻类暴发更加频繁,栖息地退化,鱼类资源状况下降。

  在资源和能源安全风险方面,气候变化加剧水安全风险,增暖与降水波动导致水资源整体脆弱性上升,极端强降水和极端干旱事件增多,青藏高原水塔生态功能受到削弱。能源安全面临挑战,风、光、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波动性、周期性、间歇性均增强,给新能源开发布局和生产带来重大风险;风、光、水、火等能源的发电以及输电、储电、用电安全风险增加,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停产、拉闸限电、断电风险趋高;风、光、水能资源互补性、匹配性变差,增加电力系统安全风险。

  在经济安全风险方面,一是威胁粮食安全,我国近年频遭异常性、极端性、高影响农业气象灾害,作物生长周期与灾害重合度显著提升,一些作物在传统种植地已不适应新气候条件。旱涝灾害加剧、农业病虫害加重、农田生产环境退化、灌溉水供需矛盾尖锐化等,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加大。二是加剧公路、铁路、水路和航天、航空、航海的安全风险,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老化速度和程度。三是加剧城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安全风险,一些城市防暴雨和大风标准较低,新农村和基础设施防暴雨洪涝、大风、雷电标准偏低,对极端气象灾害缺少有效设防。

  在社会安全风险方面,一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常态化威胁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一些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加剧人群健康风险,城市“热岛效应”叠加频发的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增加中暑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导致与炎热相关的死亡率上升;病媒生物传播疾病能力增强,传播范围扩大,流行季节延长。三是随着灾害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和承载力下降,生态移民可能持续增加。

  进一步强化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

  《瞭望》: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如何强化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更好保障“国之大者”?

  宋善允: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国家气候安全韧性。

  第一,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气候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核心框架。

  将防范化解气候风险作为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重要内容,在重大规划、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中充分考虑有关风险因素,持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对未来风险上升区域前瞻谋划应对,在一些重点领域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

  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国家气候安全制度机制,增强全社会气候安全韧性。

  建立气候生态功能区划制度。定期分析研判精细化气候区划,规范气候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推进气候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普查、区划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健全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承载力评估制度。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区域发展计划的前期审批环节;评估城市、新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及农业、水利、能源、生态布局等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修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建立和强化气象灾害普查调查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制度。进一步加强气象与其他部门的协同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和能力。

  建立健全适应气候变化标准体系,科学提升高风险领域防范标准。建立气候安全风险转移分散机制,推动天气巨灾保险体系建设。

  第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提升气候安全韧性三大攻坚行动。

  提升城市气候安全韧性行动。将气候安全韧性建设要求和气候适应能力提升目标纳入城市“十五五”发展规划,提高防灾减灾标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性改造。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风险预警以及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加快提高城市防范极端天气标准,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提升新农村建设气候安全韧性行动。根据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灾害防御标准,加强适应性改造;强化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提升农村和基层社区群众的灾害风险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提升重大基础设施气候安全韧性行动。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中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设计标准和技术。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气候适应性排查和评估,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完善基础设施保险与金融支持机制。

  第四,加强气候风险监测预测和早期预警能力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人工智能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提升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智慧协同、实时精密的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气候及气候影响监测体系。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精细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评估技术。制定国家气候安全早期预警标准,建设面向多领域、多行业的气候变化早期预警业务系统。

  第五,提供中国气象早期预警方案,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加强全球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全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公共产品。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中国气象早期预警方案,提高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引领带动国际气候治理制度设计,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