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伐木声到鸟鸣声的变奏-瞭望周刊社

从伐木声到鸟鸣声的变奏

2025-08-25 15:37:48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4期

  

➤截至目前,龙江森工施业区的森林覆盖率已攀升至86.3%,森林蓄积量也持续稳步增长

➤龙江森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成功开发出“黑森”中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3大系500余种、“森”标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18种,累计有41款产品入选“黑土优品”与“九珍十八品”名录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谢剑飞

  

  八月的龙江森工林区,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漫过层层叠叠的林冠,红松的挺拔、云杉的苍翠在雾气中晕染开来,化作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眼前这片葱茏景致,正是龙江森工集团(以下简称“龙江森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广袤林海、转化为生动实践的丰硕成果。

  从昔日为国家建设挥汗采伐的“伐木人”,到如今为子孙后代守护青山的“种树人”“护林人”,龙江森工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根本遵循,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底色亮丽的生态文明建设“森工答卷”。

  以“林”为基筑牢屏障

  龙江森工以封山育林、补植补造、珍稀树种培育等多项举措为抓手,持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与稳定性。自2022年起,已连续四年开展“4·20”森工植树日活动,累计栽植苗木568.63万株,新增绿化面积516.7公顷。

  同时,“一网两库四园百圃”建设工程推进顺利。当前,林区苗圃经营总面积达2万亩,在圃苗木数量更是高达2.1亿株,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截至目前,龙江森工施业区森林覆盖率已攀升至86.3%,森林蓄积量实现持续稳步增长。

  在推进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龙江森工始终以天然林保护为核心,以林长制为重要抓手,严格实施森林资源管护制度。数万名护林员常年穿梭在山林沟壑间,用脚步丈量责任,默默守护着每一棵树的平安生长。

  穆棱局公司职工王道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四十余载风雨兼程,他的足迹遍布林区每一个角落。2003年,王道辉在巡护途中偶遇一株奇树,经专家勘察,确认穆棱林区存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北红豆杉的天然种群。

  穆棱林区内的这片红豆杉,是我国东北林区迄今已知面积最大、生长最完好的集中分布地。这一发现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保护区的建设之路。2004年,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成为省部级保护区,2009年又荣升为国家级保护区,让这份自然的馈赠得到了更妥帖的守护。

  随着时代发展,守护林海的方式也在悄然升级,科技力量开始与人力守护并肩同行。如今,“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24小时不间断“注视”着林海的细微变化,遥感卫星的林火预警平台持续闪烁安全提示,无人机精准完成施肥喷药……

  人力守护与科技赋能相辅相成,共同编织起一道无微不至的“森林监护网”,让这片绿色家园的监护网更加精密,为林海安全保驾护航。

在龙江森工集团通北林业局公司施业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苍鹭在鸟巢中休息(2024 年 7 月 24 日摄)谢剑飞摄 / 本刊

  以“绿”赋能

  擦亮生物多样性金色名片

  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增长,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优越的栖息家园。龙江森工大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在多个重点区域设立监测站、布设红外相机,常态化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救助及疫源疫病监测。如今,各类珍禽异兽频频“到访”,成为森林生态持续改善的最佳见证。

  今年夏季,鹤北林区深处的一片湿地中,清波荡漾,倒映着蓝天白云。巡护人员驻足凝望,3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正在清浅的水域间优雅漫步、俯首觅食。长喙、素羽、红足的身影倒映在碧波中,灵动的场景宛如一幅古典画卷。

  这是龙江森工人精心绘制绿色画卷的动人缩影。

  近年来,柴河、绥阳、穆棱等林区已成为东北虎、豹、黑熊、原麝等珍稀动物迁徙扩散的关键生态廊道。林区腹地的野生东北虎足迹逐年增多,可观测到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据龙江森工集团资源管理部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林区内的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活动区域已从原来的9个林业局有限公司扩散至如今的17个。

  为守护野生东北虎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安全,龙江森工旗下林区各单位常态化推进“巡山清套·反盗猎”行动,年均投入巡护力量万余人次,累计清理各类猎套、猎具数千个。

  不仅如此,中华秋沙鸭、鸳鸯等濒危水鸟,也将清澈的林间溪流当作安居的乐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让龙江森工林区跃动着生命的交响,更让这片大森林的生态系统愈发健康稳定。截至目前,龙江森工拥有自然保护地38个,面积达182.4077万公顷,涵盖野生动物408种、野生植物近2000种。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共同勾勒出龙江森工林区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

  以“绿”生“金”

  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通道

  龙江森工创新发展思路,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科学培育森林食品、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林下种养殖等特色生态产业,全力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龙江森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成功开发出“黑森”中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3大系500余种、“森”标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18种,累计41款产品入选“黑土优品”与“九珍十八品”名录。

  在柴河局公司332亩果蔬基地里,28000余株柿子藤蔓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实,茄子和辣椒在阳光下泛着鲜亮光泽,5000余株茄果类蔬菜正进入分批采摘阶段。“从7月到10月初,我们的采摘期比露天种植延长了近三个月。”柴河局公司兴林林木种苗经销处副经理孙海荣向记者介绍。

  依托棚室种植优势,这里的森林果蔬直供周边商超与农贸市场,更通过“北菜南运”渠道远销南方,让黑土地的馈赠走向全国市场。

  此外,龙江森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开发观光游、生态游、避暑游、养生游、休闲游、冰雪游、文化游及民俗风情游等多元业态,推动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深度释放林区旅游潜力、挖掘森工历史文化内涵,加快打造覆盖“吃、住、行、游、娱、购”全要素的全时全季全域旅游集合区。

  如今,大海林雪乡景区、柴河九寨、山河屯凤凰山、森工平山皇家鹿苑等一批特色景区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吸引着大批游客走进自然,沉浸式感受大森林的独特魅力。随着旅游接待人次与综合收入连年攀升,生态旅游已成为带动林区群众就业增收、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林海深处,绿意涌动。龙江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冠武表示,未来,集团将继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机制,让绵延林海持续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通过将这片浩瀚的绿色宝藏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不断深化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