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瞭望周刊社

拉萨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08-25 15:21:03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4期

 

➤拉萨市将八廓古城保护与旧城改造提升确定为“一号工程”,明确“严禁大拆大建、严禁大搬大迁、严禁拆旧建新”,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民、原风貌、原生态

➤立足逐步恢复历史水系、治理提升现有水系,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

➤锚定“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目标,高质量推进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推动建设拉萨国有林场,建立健全拉萨南北山绿化管护体系

➤高原的气候、能源、碳汇、政策、成本五大优势,正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8月13日,坐落于布达拉宫西麓、药王山脚下的拉萨团结公园向公众开放。园内湖水清澈,绿树成荫,花卉竞放。站在公园登山步道眺望布达拉宫,人文古迹与自然景致相映成趣。

  拉萨团结公园建设,是近年来当地城市建设管理提质增效的缩影。拉萨市从生态建设、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三方面发力,为高原古城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通过古城保护和设施改造,让城市更新保留历史文化肌理,激发现代化人民城市新活力;通过治水润城、植绿满城,实现生态环境共享,打造高原生态宜居新城;通过发展数字产业创新经济动能,将高原气候、能源、碳汇、政策、成本优势转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

  西藏自治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经过这几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拉萨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绿化水平有了不同程度提升,人民群众对此给予积极评价。”

  漫步拉萨街头,处处生机勃勃。承载厚重人文历史内涵的“高原明珠”,以鲜活的姿态跃向更富生命力的未来。

拉萨团结公园景色(2025 年 8 月摄) 受访者供图

  优先保护古城:城市更新融古今

  在拉萨中心地带,八廓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八廓南街的夏扎大院是座典型的藏式石木结构大院,已历数百年风雨洗礼。门梁与门窗上的彩绘经过细致补色,古朴的藏式图案色泽温润。今年70岁的赤普老人看着修缮一新的街巷,感慨地说:“修的是破损的角落,留住的是我们的记忆。”

  坚持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古今交融”的原则,拉萨市将八廓古城保护与旧城改造提升确定为“一号工程”,明确“严禁大拆大建、严禁大搬大迁、严禁拆旧建新”,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民、原风貌、原生态。古建文物大院和居民大院修缮采取“一院一策”,路面工程仅对破损严重路段进行修补,地面与墙体原有材料尽量回收再用。

  着眼“面子”,更重“里子”。近期,古城全面实施水电、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改造,铺修道路石板近万平方米、修复台阶4580平方米、整治飞线605处,非机动车停车位增加到1.1万个。

  吉崩岗街道小昭寺路试点改造后,街巷平整洁净,之前的飞线不见踪影。走进绕赛社区的别拉康琼大院,多辆电瓶车整齐停放在充电区,几位居民正扫码充电。“大院装了充电桩,方便又安全。”居民边巴次仁笑着说。

  八廓古城利用腾退空间打造“15分钟生活舒适圈”,积极推动基层社区配备便民药房、健身场所,完善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充电设施,大幅提升古城宜居性。

  科学规划为八廓古城长远发展积蓄动力。拉萨编制《拉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科学有序、纵深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出台《八廓古城保护工程规划》和消防安全、市政设施、古建修缮、公共服务等8个专项规划,形成“1+8”规划体系,为古城发展筑基。

  拉萨市投入3.95亿元,全面推进风貌整治工程,涵盖八廓古城区13栋重点建筑修缮、547栋公共环境建筑修补、历史城区28栋重点建筑整治,以及485栋建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日常维护。今年上半年,八廓古城北片区的北京东路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仅用45天便完工,成为今日“拉萨速度”的缩影。

  城市规划落地过程中,群众参与贯穿始终。拉萨市在每个改造项目中均聘请群众监督员,广泛征集意见,确保方案贴近民意。古城还强化居委会功能,让更新成果由大家共同守护。“古城环境需要大家一起管理维护,更新成果是大家共同的财富。”曲苏大院居民央宗说。

  如今的八廓古城,古色古香的立面与整洁有序的街道相得益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便捷在这里交融。拉萨市政协副主席、八廓古城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亮表示:“八廓古城保护与更新,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城市肌理,更是要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水润城、绿满城”:

  城市“颜值”比海拔更高

  “我刚绕公园散步,心情特别舒畅。”家住拉萨团结公园附近的市民德央表示,公园建成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城市公园建设正是拉萨“水润城、绿满城”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拉萨市坚持“生态立市”工作原则,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做足“水”和“绿”的文章,让城市的“颜值”比海拔更高。

  “水润城”实现湿地生态环境共享。历史上拉萨水系发达、湿地丰富,水贯穿整个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萨市立足逐步恢复历史水系、治理提升现有水系,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水系治理提升工程,重点做好药王山环境整治、两岛内河改造提升、税务林—青年林卡、尼卓苑活水林卡、拉鲁湿地保护等项目建设,逐步实现“水润城”。

  拉萨市紧密结合高原河谷城市特点,总结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技术和典型案例。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二期工程改善了城市水循环系统,营造亲水空间;拉鲁湿地保护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湿地生态、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截至目前,拉萨市建成城市水系62.5公里,增加城市水体面积近800公顷,恢复城市湿地面积约14公顷。

  水系治理成果惠及文旅。经过多年系统精准治理拉萨河,8月5日晚,第一艘高原现代科技游船“情满拉萨”鸣笛启航,拉萨河畔开启了全球海拔最高的“行浸式”夜游预热首秀。该文旅项目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考量高原生态脆弱性,优先选用节能低耗设备,减少能耗与碳排放。

  “绿满城”打造高原生态宜居之城。拉萨市锚定“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目标,高质量推进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推动建设拉萨国有林场,建立健全拉萨南北山绿化管护体系。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在推进城市道路绿化、公园绿化、庭院绿化上久久为功,持续优化城市绿化养护职责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把拉萨打造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高原生态宜居之城。

  为遏制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012年拉萨市启动南山造林绿化工程,昔日荒山变身为拉萨南山公园。“十多年前,山上光秃秃的,风卷沙尘,连鸟儿都不愿停留。”拉萨南山公园护林员扎西曲培说,“现在走在山林间,吹声口哨,各种鸟儿啾啾回应,仿佛在和人对话。”

  2021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计划用10年完成营造林206.72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营造林90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亿多株。数据显示,拉萨周边去年平均降水量393.1毫米,较常年同期增加4.8毫米;今年上半年平均降水量149.4毫米,增加29毫米;相对湿度36.4%,增加0.2个百分点。

  加快推进“数兴城”:

  创新动能迎未来

  7月17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拉萨高层论坛在拉萨群众文体中心开幕。数控矩阵球光影秀上,流动的光点翻涌而来,展示着拉萨城廓历史画面和未来城市数智场景。

  高原的气候、能源、碳汇、政策、成本五大优势,正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十四五”时期以来,拉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东数西算”算力中心和智算平台,加快推进国家首批“双化协同”综合试点工作,全市各类数字经济企业近4000家,其中规上数字经济企业35家。

  在数字经济产业方面,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展现出强大韧性,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产业等表现突出,正在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西藏样本”。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拉萨已获批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已建成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实现固定网络“千兆到户”;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监测部分稳步推进;截至今年,建成5G基站7220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69个。

  数字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多家金融机构推出多元化线上信贷产品;加快布局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强化政策保障与数字化生态培育。“过去跨境汇款需要一周时间,现在资金到账就像收微信红包一样快。”一家国际旅行社的负责人卓玛笑着说。跨境支付创新成为连接高原与世界的“金融纽带”。

  电子商务促进边贸发展。中国(拉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率先开通“9810”业务,实现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零的突破,电子商务平台让西藏特色产品出山跨海,更高效地走向消费者。在拉萨综合保税区,日用百货、新能源汽车、西藏本地羊毛羊绒等产品通过“一箱到底”监管模式出口至南亚国家。

  数字内容丰富文化体验。拉萨市打造集预约购票、AI导览、交通接驳、投诉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数字平台,推进“元宇宙”建设;还推出“雪域古城·圣地拉萨”数字旅游卡,持卡游客不仅可以免费游览大昭寺、纳木错等著名景点,还能沉浸式体验藏香制作、地热温泉、实景剧演出等特色项目。

  拉萨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拉萨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设立的唯一永久分会场,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动信息共享、机遇共享,深化政策和经验交流,全面建立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政府机关及企业间的多样化、多层次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五大优势”,用好用足产业强市投资基金,探索设立北京、江苏数字经济飞地产业园,积极寻求发展效益最大公约数,做大拉萨数字经济“蛋糕”,让数字桥梁跨越喜马拉雅,更好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记者:翟永冠 李西铨 潘一景 蒋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