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速未来产业,城市如何锻造竞争力?-瞭望周刊社

竞速未来产业,城市如何锻造竞争力?

2025-08-25 15:34:42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4期

  

➤深圳以硬核制造为基底,以前沿突破引动未来产业

➤杭州自2003年便锚定“硅谷天堂”目标,2017年提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布局思路深度融入数字基因,瞄准融合

➤深圳突出“硬基建”支撑,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梗阻,以独具特色的资源整合方式,积累未来产业竞争力。杭州则聚焦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强化场景渗透,精细化培育生长土壤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宇轩 朱涵

  

  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特征,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全新考验。作为全国产业升级的“探路者”,深圳与杭州凭借各自的产业积淀和制度创新,在未来产业布局中走出了差异化路径。两地在赛道、资源整合、政策供给及短板突破上的策略,为城市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

  赛道选择:立足基因 错位布局

  深圳以硬核制造为基底,以前沿突破引动未来产业。

  一片仅0.01毫米厚、薄如蝉翼的超柔性薄膜电极,近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内,被精准覆盖于患者脑皮层上,开展脑机接口的临床研究。

  研发者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李骁健说,“我们看好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级研发与临床转化,未来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公司没有选择顶尖医院密集的城市,坚持落户深圳,是看重深圳产业链的高效与韧性,工业实现能力强。

  深圳深谙自身制造业根基,2022年和2024年两次出台和调整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的意见,前瞻布局合成生物、智能机器人、细胞与基因、光载信息、脑科学与脑机工程、深地深海、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八大未来产业,构建“技术突破—产业转化—集群成型”的递进链条。例如,合成生物领域,依托“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超百家企业在工具层、平台层、应用层全链条集聚,2024年总产值突破40亿元。

  以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为核心,脑科学领域形成“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企业落地”的闭环,微灵医疗的超柔性电极等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

  近年来,深圳先后设置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产业专班,还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加速壮大。2025年一季度,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激增48.2%、40.1%。

  杭州自2003年便锚定“硅谷天堂”目标,2017年提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布局思路深度融入数字基因,瞄准融合。

  在浙江强脑科技展厅内,佩戴智能仿生手的员工手指灵动跳跃,正流畅弹奏《大鱼》钢琴曲。“几年前这只是实验室构想,如今它正帮助众多残障人士重获运动能力。”创始人韩璧丞见证着技术的蜕变。2024年底,《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优先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五大风口产业。

  2018年引入强脑科技时,脑机接口尚处公众认知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冰河期”。“技术虽未被市场完全认知,但我们研判其核心知识产权、填补空白潜力及产业化前景后,果断引入,期望抢占类脑智能先机。”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道出前瞻布局的逻辑。

  基于行业领域内多项技术突破,不少产业赛道的前景已经打开——

  杭州灵伴科技近期推出全球首个可支付智能眼镜。眼镜内置支付宝“看一下支付”功能,大幅提升支付效率,全球订单已突破25万台。

  衍进科技通过智能化精准合成生命,为生物科技建立全新的研发范式。创始人晁然说,企业以生物合成技术实现抗氧化面霜核心成分的“超替”,打造出畅销产品。

  2016年成立时仅1个人,如今发展到1000人的宇树科技,目前四足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均居全球第一。

  杭州市规划到2026年底,针对未来产业打造企业技术中心约1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约500家,打造要素集聚、开放活跃的产业生态。

在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失去双手的产品体验官依靠智能仿生手写毛笔字( 2024 年 3 月 29 日摄) 魏一骏摄 / 本刊

  赋能引擎:资源整合 各扬其长

  深圳突出“硬基建”支撑,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梗阻,以独具特色的资源整合方式,积累未来产业竞争力。

  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2024年底启用的合成生物“生命铸造工厂”和脑科学设施,不仅服务前沿科研,更显著降低企业研发门槛,直接孵化产业集群。目前,深圳合成生物企业超过100家,覆盖了工具层、平台层、应用层整个产业生态,年产值突破40亿元,总估值接近400亿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点明关键:“大科学装置不仅要支撑基础科研,更要‘沿途下蛋’,孵化未来。”

  中试基地破解“死亡谷”。深圳光明区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首创“一层一企,左办公右中试”模式,提供工艺验证、环评等全流程服务,助力企业突破中试资金困局。基地内11楼和16楼的企业合作研发太阳能电池导电薄膜材料,成功打破日本技术垄断。

  创新平台“大兵团”作战。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龙头企业形成协同攻关的“项目共同体”,通过战略互投、知识产权共享,成功研发我国首台国产ECMO。国家生物制造、细胞产业、5G高频器件、超高清视频等系列创新平台相继落地,持续激发产业动能。

  杭州则聚焦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强化场景渗透,精细化培育生长土壤。

  打造数字生态圈。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创历史新高,达28.8%。汇聚阿里、新华三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近700家,形成“算法—数据—算力”协同生态。多位创业者表示:“这里上下游氛围浓厚,初创企业如鱼得水。”

  贯通产学研用。杭州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培养、自主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孵化为抓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近日,浙江大学、余杭区政府共建的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与企业成功研发并完成国内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助力61岁截瘫患者实现自主行走。

  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清晰划分知识产权界限,顺畅与企业合作,把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开放场景,静候花开。向企业开放政务、医疗、物流等城市场景,例如为“通义千问”提供政务场景训练;优化市场准入机制,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细化基础设施领域开放细则,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竞争。2024年,萧山区出台企业创新容错管理办法,明确对无先例试错、技术路线探索失误等5种创新探索情形给予容错,以发展的眼光评判企业因创新性活动造成的失误,营造“创新得支持,失误能宽容”的社会氛围。

  发挥人才虹吸效应。通过“青荷计划”“博士后科创精英赛”吸引青年人才,2020年以来,杭州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超200万名,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全国领跑。

在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亿航 eVTOL 进行展示飞行(2025 年 4 月 16 日摄)毛思倩摄 / 本刊

  政策工具箱:试点突破 数字精耕

  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的政策工具箱更强调“突破性”。

  立法护航新兴领域。深圳率先出台智能网联汽车、细胞与基因产业、低空经济等领域地方性法规。以2022年8月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为例,作为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性法规,在准入、登记、合法上路等关键问题上先行先试,带动相关产业增长超38%。

  深港要素跨境流动。2024年9月,根据新规,前海试点允许外商投资人体干细胞、基因治疗技术,“深港细胞谷”等平台整合香港科研优势与深圳产业化能力,加速前沿技术临床转化。正如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于常海所言,“香港在细胞、基因等领域的国际化优势,与深圳的产业化能力结合,创造了全新机遇。”近年来,前海已涌现出深研生物、湾岛细胞等一批细胞与基因研发企业。

  容错机制明确边界。出台《深圳市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明确在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后,出现“里程碑式”“赛马式”项目未通过考核、因技术路线选择不当导致难以完成预定目标等9种情况,可免除相关责任,打消创新顾虑。

  杭州依托数字经济优势,推动要素普惠,服务至上。

  智算与数据普惠。推动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建设,为合成生物、类脑智能等领域提供支撑。衍进科技创始人晁然介绍,企业“用合成生物学研发出全自动柔性化生物铸造厂系统,离不开杭州的算力支持”。

  “人才+资本”联动:依托数字化改革,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集中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同时以赛事挖掘青年人才,助力宇树科技等企业快速组建核心团队。统筹资金要素保障,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并购重组投资的未来产业培育基金体系。

  突围短板 决胜下一程

  当前,未来产业朝着交叉、融合、集群方向快速发展,面对进入门槛更高的挑战,扬长更要避短。

  2024年,杭州城区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台阶,发展未来产业,在科技原始创新、产业孵化与加速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载体与国内科创资源密集型城市相比仍然偏少,杭州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与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数据、智能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配置有待突破,智算服务公共化、普惠化的进程有待加速,资本市场需要加大对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项目投资。

  杭州积极构建“源头创新+应用研究+产品实现+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实施“创新策源、企业培育、先导集聚、场景试点、要素保障”五大工程,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

  依托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湖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布局多元技术融合的先进算力中心。

  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和未来产业融合实验场,推广“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空间智治平台等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

  集成推出“三个15%”政策。2025年,杭州市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增长15%以上、市本级年度新增财力的15%以上确保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深圳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厚植创业的肥沃土壤。

  受访人士指出,资本在未来产业培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位合成生物产业从业人员说,合成生物企业发展,初期严重依赖融资。2021年左右曾经有一波融资高潮,不少合成生物企业估值创下新高,但两三年没有看到收益,企业再融资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说,当前国内受关注的前沿科技创始团队很多来自顶尖高校,深圳正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厚植未来产业发展沃土。

  深圳着力培育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深圳设立了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和20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实施PE/VC份额转让试点,天使轮投资人投完后,不用等到公司上市就可以把资金通过份额转让抽取出来,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打造“热带雨林”生态。实施未来产业青年创新人才政企联合资助计划,张林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以及年轻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形成一种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创新生态。

  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营造允许自由探索、允许犯错、允许犯规的创新环境。未来产业的领军人才不仅是“聪明的人”,更是“爱幻想、胆子大的人”,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说,这样的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出来的。

  在未来产业竞速中,深圳以“制度突破+硬制造根基”抢占硬核科技赛道,杭州凭“数字生态+场景创新”深耕技术商业化应用,两地的实践显示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能否通过政策创新降低不确定性,能否凭借资源整合加速技术转化,能否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不可替代的产业生态。立足自身产业基因,在赛道选择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政策上“既敢突破又善包容”,才能在未来产业的蓝海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