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带头人培训班跟班笔记-瞭望周刊社

村级带头人培训班跟班笔记

2025-08-25 15:19:40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4期

 

➤绵阳以一线岗位为课堂,以一手经验为教案,以“头雁”示范孵壮“雏雁”,建强建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队伍

➤“头雁”培育工作室的任务就是让学员快速进入“充电”状态,提前对未来岗位职责和乡村治理场景形成初步认知

➤直面矛盾并集中资源“啃硬骨头”,着力培养学员剖析、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

➤“‘高手’带‘新手’,可以少走弯路,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谢佼

  

  今年下半年,全国村“两委”将集中换届。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常住人口老龄化、村级后备力量不足、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等问题,各地持续探索,回引、培训双管齐下,建设适合农村的带头人队伍。

  2024年,四川绵阳建立“头雁”培育工作室制度,充分利用换届前时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为每个村精准筛选、培育储备1~2名成熟可用、随时能上的后备力量人选,并分批到全市优选的村党组织学习处理村务。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这一村级带头人培训班进行了跟班采访,发现这种培训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后备力量候选人明确乡村治理和建设要求、掌握专业技能,也为乡村回引人才提供了“快速充电”、熟悉村务的机会。

  从最基础的群众沟通到高质量开好一场村民大会,从谋划全村发展到壮大集体经济的具体路径……绵阳以一线岗位为课堂,以一手经验为教案,以“头雁”示范孵壮“雏雁”,建强建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队伍。

  目前,已有900余名重点培养人员完成培训。绵阳组织部门坚持“优秀的大胆用、不胜任的及时调”,全程跟踪、严格考核,其中94名优秀者已经规范程序担任村党组织书记,60余名能力欠缺学员被调整出后备人选。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天星村“头雁”培育工作室主要老师白飞龙(中)

向学员介绍天星村基本情况(2024 年 8 月摄)  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改进培训方式“服水土”

  跟班之前,绵阳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先带记者来到一个曾经的产业先行村。2009年,这里率先发展养殖产业,一年出栏16万只鸡。可现在产业萎缩,规模养殖户从高峰时的27家缩减至8家。

  当地干部群众认为,带头人不强是产业势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了解,过去15年中,村里换过3任书记,第一任书记自己也养鸡,但规模越养越小。后两任书记被村民评价为“小打小闹”“能力有限”。

  “选对村级带头人,能把弱村带强;选不对人,强村也可能变弱。”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对1500余名村级党组织书记情况的摸底调查,进行全覆盖分析,“通过综合研判,发现60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需优化调整”。

  为保障村级换届,绵阳将甄选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作为县区党委重点任务,以乡镇为单元组建160个工作组,走村入户动员年轻党员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全市摸排出后备力量人选3800余名,选出900余名拟作重点培养。

  当地在摸排中发现,一些村出现回引年轻人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以往,某村25岁大学毕业生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由于缺乏经验,年轻书记干得吃力,村子发展被邻村赶超。还有的干部可能要撞得“头破血流”,才知道怎么干;有的以管理工厂的思路来治理乡村,却引发了基层纠纷……

  在组织部门看来,传统培训方式存在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对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的培训,要么依托院校展开合作,要么村内就地传帮带。前者补充书本知识,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后者受限于各村村“两委”能力水平的参差,还有个别村党组织书记害怕“教会徒弟撵走师傅”,传授经验有所保留。

  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涵养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不仅仅是把人动员回村,必须培养好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思维、能力、手段。如果缺乏针对性培养措施,回引人才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乡村治理,不利于一村一地的稳定与发展。改进培训方式势在必行。

  村支书当“土教授”

  经过周密考虑,绵阳在全市范围内优选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良好、领导扎实有力、群众满意度高的19个村党组织,作为“头雁”培育工作室教学点场景。

  900余名学员分批脱产进入场景小班教学,每班4到5人,为期一月。学员在综合党务、书记助理、政务服务等岗位试岗锻炼,跟着所在地村党组织书记学习开展具体党建工作、处理村级事务、谋划产业发展。当地通过市县党建工作专项资金为脱产学习提供保障:带班村党支部书记每月补助1000元,学员每月补助2000元食宿费。

  “突破一村一地的局限,全市优选师资力量,培训更具系统性。”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调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涉农部门业务骨干、其他村的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共同参与教学点授课,课程设计科学丰富、针对性强。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党委书记崔兴江,是“土教授”之一。

  他原是中石化绵阳石化销售公司的销售经理,2010年底辞职返乡创业,2020年起担任高棚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带领全村发展小白菜种植产业,实现年产值2.5亿元,村民年人均增收突破2万元。

  “让干成的人教干成的事,学员可以提前了解‘书记该怎么当、如何干’。”崔兴江说。2024年8月,5名学员到村报到的第一天,他就与大家进行了“一对一”沟通,摸清每个人的特长、性格和经历。

  “比如,对有闯劲但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学员,帮他们从最基础的群众沟通、政策解读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问题处理。”在崔兴江看来,“头雁”培育工作室的任务就是让学员快速进入“充电”状态,提前对未来岗位职责和乡村治理场景形成初步认知。

  “以前,后备力量人选考察周期较短。如今先初训,全面掌握重点培养人员的能力和不足,在将不适合者调整出后备人选的同时,优中选优再复训,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精品复训”教实招

  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九合村党委书记卿官松,已为近60名90后年轻后备人选上过村务课。近期,他又参与到对全市75名优选好苗子的“精品复训”工作中。5月的一天,卿官松带着学员走山坡、跨溪流,来到50岁的村民尹光友家。

  尹光友原来在上海跑外卖,2021年突发脑溢血,说话走路都不利索,只能返乡。村里为他申报了公益性岗位,又教他在房前屋后栽种耙耙柑。

  “千万别便宜卖了,找果商上门来收购,能卖好价钱。”卿官松嘱咐完尹光友,又指点学员:“每个村里都有老弱病残群众,我们要寻找适合的产业,帮助他们以较少的劳动力投入实现较高的经济收入。”

  卿官松2016年返乡后带领全村种起了柑橘。2024年,九合村柑橘产业总产值已达2.4亿元,九合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人均增收8000余元。

  来自塔水镇白果村的学员毛小龙把这些看在眼里。毛小龙出生于1988年,是一名退役军人,自己的门窗生意做得红火,村上有意培养他为后备力量。

  “老实说,出去当兵后,对农村已不熟悉了。想要带乡亲们发展产业,不能单凭一腔热血。”毛小龙坦言,自己村上发展柑橘种植业比较困难,但有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他向卿官松讨教,怎样把种柑橘的心得“移植”到中药材上。

  “质量过硬,才有市场。”卿官松说,“比如,柑橘需要套纸袋防虫,我们自己生产纸袋,有客户问‘纸袋有农药吗?’我拿起纸袋就吃进肚子,这比说一万句都顶用。就是要来实的!”

  “师傅讲的都是大实话,教的都是有用招。”在毛小龙等学员看来,深入产业振兴典型村,详细了解产业规划思路、资源开发方式等,就像掌握了一本本“活教材”,可以贴近实际、直观使用。

  “得在事上磨”

  “得在事上磨!”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攻坚能力是最难培养的能力。当地在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养中,直面矛盾并集中资源“啃硬骨头”,着力培养学员剖析、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

  今年春节前,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天星村党委书记白飞龙正和5名学生交流,手机响了。“白书记,我户口迁出村了,但还有承包地,这次修公路的征拆款,你就说怎么分吧!”电话里,60岁的村民鲜某情绪激动。

  在农村,分钱是个大难题。除了人迁地留,还有承包地在娘家、离婚后户口在村里没迁走等情况。学员冉艳脑袋有点懵:“村民都想争取利益最大化,势必产生矛盾。这该如何处理?”

  “作为村干部,光有干事创业的热情还不够,处理征地拆迁、矛盾纠纷化解、协调方方面面关系……治理经验需要在干中积累。”白飞龙把“课堂”搬到“坝坝会”,把群众心里的“疙瘩”摆上桌面,让学员直面矛盾纠纷。

  冉艳没估错。一开会,好多村民都不同意给鲜某等人分钱:“依我说就不该给他们分,人都不在我们村了,好汉走了莫回头,见到有好处又要来争。”

  围绕大家提出的法律问题,白飞龙带学员们到镇司法所咨询政策,依据相关司法解释,认定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是能分到钱的前提。白飞龙再次召集大家开“坝坝会”统一思想:“人家承包地还在村里呢,肯定有资格分钱。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能为了点钱就不讲感情了吧!”

  还有不服气的,他就带着学员一个一个劝说。在白飞龙的主持下,“一般情况拿100%,有土地无户口的拿80%,有户口无土地的拿20%”的分配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场争端消融于无形。参与调解的学员纷纷表示“学到了真本事”。

  据了解,每期培训班会安排4次以上的类似分享。目前已有上百名基层工作者结合亲身经历,向学员介绍解决各类基层矛盾的方法和心得。

  “‘高手’带‘新手’,可以少走弯路,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持续孵壮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