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城市气候韧性
秦皇岛市海港区的绿廊绿道(2023 年 6 月 3 日摄)杨世尧摄 / 本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魏雨虹
这个夏天,家住重庆的黄奶奶每天上午10点就会打开空调。“以前每天下午一两点才需要开空调,今年夏天更热了。”她说。
从空调房使用时间延长到车库更易积涝,从航班延误到农田减产,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及其伴生的极端天气,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锻造气候韧性,减轻气候变化对产业、城市和居民的影响和风险,成为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2017年,我国28个城市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2024年,39个城市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在试点带动下,中国城市从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基础设施“生命线”升级、多部门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等维度着手,塑造系统性、智能化、以人为本的气候韧性城市。
将城市升级为气候适应
“六边形战士”
地球越来越“热”。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55℃,首次突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根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共同影响下,我国雨涝灾害突出,多地频发破纪录或致灾严重的高温、暴雨、台风、寒潮、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严峻挑战,亟须全面提升气候适应能力。
中国城市在行动。全国多地在前期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拓展气候适应能力,起步探索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产业、人口空间布局规划,升级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因地制宜保护、恢复、构建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气候韧性。
从建设海绵城市到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我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从“单科”到“全科”。
气候变化导致我国降水增多,暴雨频发。2015年以来,我国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国90个城市开展试点,改造和新建排水管网,提升水利设施防洪标准,打造透水性路面、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体”,增强了城市对雨洪的“渗、滞、蓄、净、用、排”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以防洪抗涝为主,更侧重排水功能提升及排水管网升级,提升城市“水韧性”。对标气候适应型城市更高要求,试点城市加强对雨洪的积蓄、净化与利用,统筹城乡水系、城市子流域和江河大流域,系统提升对雨洪、高温、干旱、暴雪、海平面上升等多种气候灾害风险的综合应对能力,从规划、建设、机制、服务等维度全面增强韧性。
从源头着手,辨析城市的关键气候风险及其影响,在气候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优化空间布局。
科学评估气候风险。当前手段包括分析历史灾害数据、依据地理要素评估识别风险区域,以及运用气候变化评估模型进行前瞻推演。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翟国方说:“根据十年以上的受灾历史数据,可初步判断主要风险和易受灾区域。”挑战在于前瞻未来的气候变化风险,这需要不断提升气候变化评估预测模型等技术精度。
近期,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采用国际通行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三要素分析法,指导城市科学、系统地辨析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推动地方政府关注和评估气候风险,为后续行政决策提供支撑。
划定高风险区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气候变化促使全球城市,尤其滨海城市,将气候风险评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气候变暖背景下,1993~202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0毫米/年,高于全球同期平均水平。海平面上升、强风暴、极端降水和沿海洪水风险促使滨海城市调整产业布局和人口密度。自然资源部以海洋灾害强度、频次以及人口和经济脆弱性,完成海洋灾害风险区划,于2023年,划定了国家、省、县三个尺度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当前正推进涉及城市安全韧性的国家标准制定。
受访专家认为,城市应该对极高风险区域实施人口外迁,将低风险区域作为主要发展区域。产业布局需结合其气候敏感性,例如将数据中心布局在凉爽区域节能增效,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芯片制造等高精尖技术产业选址考量。
升级城市“生命线系统”,让城市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抗打”、更智能。
极端天气增多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气候变化使冻雨带、覆冰区域北扩,北方多地需提升电网韧性;雨涝灾害频发促使更具韧性的筑路材料研发应用。
为实现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较多城市为基础设施注入“智慧”韧性,在电网、燃气管网、交通路段、通讯设施布设智能感应、监测、预警系统。比如,上海在下穿式立交桥安装“电子水尺”传感器实时预警积水深度;甘肃白银在综合管廊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管线风险,如电网升温过快、燃气泄漏、水管漏水等。
守护城市“蓝绿空间”,让城市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保有“天然”的气候适应力。
众多城市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增强其吸水固土功能;同时推动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等建设,提高绿地率,改善空气流通,缓解“热岛效应”和雾霾。
作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圳修复和连通山脉、海湾、河流等生态系统,形成“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骨架:山体构成城市冷源与通风廊道,滨海带构成风暴潮缓冲区,水系构成雨洪调蓄通道。2023年“海葵”台风期间,连通的生态廊道有效减缓了山体滑坡、内涝等次生灾害蔓延;2015~2024年,深圳年均热岛强度下降0.05℃,中心城区夏季高温日数显著减少。
科学规划设计是提升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效能的关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曹世杰说:“在绿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以斑块状分散于城市各处,其气候调节效果优于集中成片,能更有效吸收城市热源。因地制宜的设计可实现降本增效。”
让城市具备
应对极端天气强大动员能力
8月2日夜间至6日,深圳遭遇多轮特大暴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雨量均破历史极值。深圳近年发展的人工智能气象预警技术、预警接收—响应部署—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网格员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机制,提升了城市对极端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基本安全通过此次防御能力大考。
高效预警——凭借“智霁2.0”、“智瞳2.0”人工智能预报模型,深圳市气象局精准锁定暴雨落区与预警发布时机,发布多次暴雨预警。
部门联动——气象局自动电话叫应各区三防(防汛防旱防风)、水务、交通、城管等部门及各街道、社区责任人共5080人次,及时处置6处小规模山体滑坡、14处挡土墙倒塌、58处短时积水险情。
社区兜底——全市1.9万名基层网格员协助转移安置危险区域群众4680人。
强大动员下,这座人口超千万城市运行秩序未受明显影响。
当前,与深圳一样,较多城市升级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社区兜底保障功能,努力织就应对极端天气的强韧网络。
极端天气预警更加精准、及时、到位。多地气象部门采用新型天气雷达、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气象巡查无人机等“黑科技”,让人工智能、物联网、高精度传感技术赋能气象预警,实现极端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预警时空分辨率提升。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期间,“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将0~2小时降水预报精准至5分钟/100米,护航户外竞赛。
同时,各地提升预警信息传达效能。决策服务方面,多地通过自动预警系统和人工补充预警,横向通报多个部门,纵向打通“市—区—镇街”,直达“最后一公里”。对广大民众,多地通过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通讯运营商、网络媒体平台等的联动,确保市民收到短信、新闻等多种形式的预警信息。如重庆“御天”系统每秒发送4500条信息,在1分钟之内,向高风险区域22.8万市民精准推送预警短信。
气候应对跨部门联动更加高效有力。多地制定气象、生态环境、应急、交通、住建等多部门参与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促进数据互通,建立共同会商和响应机制,并通过应急演练强化实效。
气象风险“一张图”数字化治理模式加速发展。湖北黄石交通运输局与气象局签署协议,共建动态更新的“交通气象风险一张图”,设定防御阈值,协同响应。重庆城市内涝风险“一张图”整合气象、水文等42类数据,暴雨时实时呈现风险点,便于快速决策。
社区助力极端天气应对精细到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社区在极端天气应对中承上启下,是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多地通过建立街道—村社区—网格三级预警体系、设立点位责任人、制定疏散路线图、开展演练等方式,发挥社区“毛细血管”优势,确保因地制宜、“不漏一人”。
精细应灾预案。重庆合川区草街街道根据地形制定防洪抢险、地质灾害防御方案,编制10份应急疏散路线图。
多种手段通知到人。如兰州榆中县新营镇八门寺村接到强降雨预警后,微信、电话、敲门、敲锣“齐上阵”,通知危险区域102名群众全部安全撤离。
关注困难群体。深圳坪山区龙田社区暴雨中,志愿者将独居老人背往安全地带。社区联手志愿者对残障人士、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进行“一对一”帮扶。
筑牢灾害防线 提升民生温度
7月下旬,杭州持续高温,快递员、外卖骑手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上塘街道瓜山社区的“小哥驿站”里,空调、饮水机、桌椅、微波炉、冲洗区等设施一应俱全。“以前送单间隙只能蹲树荫下,现在能吹空调、热饭、洗澡,跟回了家一样!”送完午餐高峰订单的小李擦着汗笑道。
“小哥驿站”背后,是城市构筑气候韧性的“大文章”,即通过多种举措降低气候变化对人民健康、经济影响。包括通过金融保险帮助受影响的产业和人群重启,监测预警干预气候健康风险,保护户外劳动者等。
气候金融产品对冲经济风险。2024年,水旱灾害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2681.7亿元。一些地方探索金融保险服务分担经济损失。
“养牡蛎就怕风浪,台风季睡不着觉。”青岛牡蛎养殖户吕先生说。6月,青岛首个政策性牡蛎风力气象指数保险落地,吕先生等3位养殖户为7011亩牡蛎投保,保额4557万元,一旦风力指数达到标准即可获赔。
更多创新性气候保险加速落地。四川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项目投保太阳辐射总量指数保险;深圳惠家保对台风、洪水等13种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予以赔付。
“气象+健康”预警与干预降低疾病风险。气候变化加剧健康风险,诱发气候敏感疾病。高温热浪可直接导致热射病等,加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登革热等传染病风险。城市需探索建立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与干预机制,重点关注老人、儿童等脆弱人群。
7月2日,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该预警基于高温与疾病的超额死亡率关系,划分5个风险等级,并向公众发布较高及以上风险预警,体现了“气象+健康”深度融合。
湖南郴州、广东广州等地通过专门平台、新媒体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提供普适性防暑建议,并针对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劳动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差异化指导。
受访专家建议,增强气候健康干预需推动社区诊所与网格员合作,在高风险期筛查干预慢性病患者、高龄独居老人等;加强气候变化相关传染病监测评估,研究病媒生物(如蚊虫、隐翅虫)与温湿度变化等因素的关系。
护航户外劳动者。炎夏中,外卖员、快递员、建筑工、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承受着“烤验”。体内产热与环境高温叠加,极易导致热射病等严重问题。全国多地正通过限制高温作业时间、布设“清凉驿站”等措施保护其健康。
“当我们说一个人具有韧性,是指他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调整自己,延续并迸发生命力。城市亦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说,“从规划建设到机制调动,再到人文关怀,更多中国城市正锻造气候韧性,让城市与居民在风云变幻中始终安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