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抗日根据地:火种不灭 代代相传-瞭望周刊社

琼崖抗日根据地:火种不灭 代代相传

2025-09-02 09:13:53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5期

  

  ➤“我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走一走。他们是我们的父辈,更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保护好这里,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不能让他们被岁月淡忘。记住这段历史,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刘建宏说

  ➤“我非常愿意把军人们的战斗历史、军事智慧和斗争精神讲给下一代听。”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雨坤 赵叶苹 刘邓

  

  2025年盛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海南琼崖抗日根据地的一处处旧址内、纪念设施前,瞻仰者络绎不绝。

  人们耳熟能详的“琼崖”,是海南岛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称。近100年前,党在琼崖建立发展地方组织,逐渐成为海南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组织创建人民军队,开辟革命和抗日根据地,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荣历史。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抗日独立队(总队、纵队)领导海南岛民众,从红军时期的“五指山、万泉河”进一步深入至琼中白沙等地,形成覆盖更广的琼崖抗日根据地,先后作战2000余次,从敌人手中收复了全岛2/3的土地,直到迎来抗战胜利。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此采访时看到,随着一位位琼崖抗战历史自发研究者、传播者的记录和讲述,一段段不为大多数人熟知的峥嵘历史被越来越广地传扬、越来越深地铭记。

  梅山:接过父辈传承

  梅山抗日根据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涵盖梅东、梅西、长山、梅联4个行政村,是中国最南端的抗日根据地。

  当记者见到梅山革命史馆馆长、70岁的孙世庆老人时,他身穿白衬衫,胸前戴着一枚党员徽章,满头银发,声音铿锵。在革命史馆展柜前,他指着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展品,动情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39年2月,日寇铁蹄踏碎琼崖的宁静,崖县古城在炮火中沦陷,日寇从崖县侵入海南岛。世代以渔猎耕作为生的梅山儿女,在椰树掩映的角头村,毅然点起琼崖南部地区的第一簇抗日星火。同年5月,崖县党委迁至梅山,建立梅山抗日根据地,全面领导琼南抗日斗争。

  最初的梅山抗日武装条件极其艰苦,只有七支老旧步枪。更多人手里握着砍柴用的砍刀、出海用的鱼叉。但当地百姓对抗日热烈拥护、积极响应,“家家是哨所,人人是战士”。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如一人,凭着保家卫国的决心,依靠对家乡地形的熟稔,一次次粉碎日军的“蚕食”“扫荡”,让日本侵略者心惊胆寒。

  孙世庆老人的父亲孙亚斌,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为突破日军设立的重重暗哨、封锁线,把党组织的重要指示从琼崖总队驻地五指山送到梅山根据地,孙亚斌化装成采药的黎族山民,钻山沟、采野果、喝山泉,走小路接近梅山。

  快到达目的地时,他被敌人发现行踪。日寇疯狂追赶、扫射。“父亲只能选择在根本没有路的山间奋力奔跑,日军想追也追不上。把情报送到梅山青岭革命根据地时,他的衣服裤子已经被树丛和荆棘拉成一条条碎布,浑身几乎没有一块好肉,俨然是一个血人!”说起这段历史,老人哽咽不已。

  从1982年起,孙世庆一直在崖州区梅东村委会梅山初级中学任教。受父亲影响,他对这片土地和它的光荣历史充满深情。在梅山革命史馆筹备过程中,他参与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这里很多藏品来自梅山地区百姓家中,包括我家。”老人说。2006年,梅山革命史馆正式建成,就坐落在梅山初级中学校园里。

  抗日战争期间,梅山地区有57位优秀儿女献出宝贵生命。后来人将他们的名字一一镌刻在紧邻梅山革命史馆的梅山老区烈士陵园纪念碑上。

  采访时正值雨季,连绵雨丝把纪念碑淬洗如新,孙世庆带领记者安静地行走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走一走。他们是我们的父辈,更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保护好这里,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老人说。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梅东村梅山革命史馆(2025 年 7 月 21 日摄)   龚兵摄 / 本刊

  昌江:留住历史真实

  从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铁矿的观景台向下看,长1公里、深数百米的采矿坑震撼人心,暗红色的岩壁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饱受苦难。

  7月艳阳下,63岁的刘建宏为九旬老父亲做好午饭,便匆忙往矿区中心赶。他要前往死难矿工纪念碑,为今天来此参观的人讲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作为中国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石碌铁矿以质量优、品位高闻名海内外。86年前,入侵海南岛的日寇盯上了这里。从1940年起,他们对石碌铁矿疯狂掠夺。至1945年,日寇从石碌铁矿抢走优质铁矿石69万余吨。

  日寇以招工为名,从上海、广州、香港、澳门、厦门等沦陷区欺骗、强迫68批约2.5万名学生、失业工人、农民、市民,加上从岛内各县强征的4万余人,6.5万余劳工在这里被奴役,没日没夜地重体力劳作,每人每天捡数吨矿石,轻则挨鞭子、被拳打脚踢,重则被活埋、焚尸、砍头示众……到战争结束时,仅5803人留在铁矿。

  在石碌矿区出生、成长、就业的刘建宏,慢慢了解到这段人间地狱的惨痛历史。18年前兼任矿区通讯员,他在协助一家媒体拍摄铁矿历史纪录片时突然意识到:当年幸存下来的历史见证人,健在的已经不多了。“我要把他们的口述记录下来,用文字留下他们的记忆!”

  他利用业余时间一个个探访这些亲历者,记录矿上老人之间口口相传的线索,核对残存的矿工信息记录。“这段经历留下的创伤太深,一些老人怎么也不愿意讲述这段悲惨的历史。”刘建宏说。

  近6年时间里,刘建宏陆续采访了38名老工人,留下厚厚的采访记录和许多资料照片。2013年,他把这些材料提供给前来调研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为这一主题的历史研究贡献了难得的重要史料。

  “我不仅要把这些记录下来,还要讲给更多的人听。”刘建宏从此成为这段历史的志愿讲解员,主动为一批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到访者讲述他的采访和研究所得。

  如今,石碌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无声立于矿山公园的苍松翠柏间。微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警示后人勿忘山河之痛。刘建宏在讲述着他采访到的受难矿工的故事,仿佛又见到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不能让他们被岁月淡忘。记住这段历史,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刘建宏说。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2025 年 7 月 22 日摄)   王雨坤摄 / 本刊

  白沙:听从使命感召

  “这座铜像雕塑的,是当时率领黎族群众找到党的黎族首领王国兴……”

  这是一座面容沉静、目光坚毅的半身铜像,矗立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白沙起义纪念园内。大理石基座上,楷书题写的“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9个大字庄严醒目。

  正为大家做讲解的是退役军人蒋自彪。他曾在南海舰队服役,退役后选择把家扎在这里,转业到琼中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也是白沙起义纪念园的主管单位。琼中县地处游客较少的海南岛中线,距离海口和三亚有近两小时车程,番响村距县城还有半小时车程,平时到访者不多,没有配置专职的纪念园讲解员。

  2017年,到琼中工作不久的蒋自彪接到任务,为到白沙起义纪念园参观学习的一个团队作讲解。他发现讲好这段历史并不容易。

  “我比较关注琼中抗战在山区坚持斗争和不断壮大的战略、战术问题,但只讲这些不够,大家关心的细节、故事,我知道得还不多。”蒋自彪回忆,为把英雄们的故事讲得更入心,下班后,他常常自己默默学习。一次次讲解任务准备中,他被搜集到的越来越多的历史细节深深震撼。

  日寇入侵海南岛后,国民党琼崖当局拥兵数千,但在海口等地稍作抵抗后,便纷纷从沿海各地躲到琼中五指山区,对这里的黎苗同胞催粮、抓丁甚至随意杀人。

  1943年8月,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白沙起义正式打响,但因力量悬殊遭镇压。在王国兴的领导下,退到鹦哥岭、什寒山坚持斗争的起义军,派出5路队伍寻找共产党。几经周折,其中一路终于找到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抗日独立总队,见到了特委书记兼总队长冯白驹。

  “1944年,冯白驹与王国兴歃血结盟,为琼崖独立纵队进入五指山区并相继建立白沙抗日根据地和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在黎苗群众支持下,根据地不断发展,为琼崖武装力量持续斗争、取得抗战胜利直至海南解放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蒋自彪说,据海南解放前夕统计,当时每5名琼纵战士中有1名黎族战士。曾身为军人的蒋自彪,站姿笔挺、步履带风,当他以庄严肃穆的精神讲述英雄历史,常令人产生穿越时空的强烈共鸣。

  如今,蒋自彪每周都驱车从县城赶到番响村做志愿讲解,少则一两次,多则每天来。带着一批批参观者在一块块黑色浮雕前走过,一遍遍讲述着当时的抗日故事,他感到,这是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

  “这几年,来参观的人慢慢多起来了。”蒋自彪发现,其中有不少是学生,“我非常愿意把军人们的战斗历史、军事智慧和斗争精神讲给下一代听。”

  沧桑巨变,曾经的黎村苗寨早已“换了人间”,战场变良田,村墟起新房,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琅琅读书。就在一批批讲述者和倾听者的不断传递中,为和平正义而斗争的那团火始终不熄,热血抗争的伟大抗战精神绵延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