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审判格局护航良好生态
➤“‘1935’审判格局构建起系统的法治网络,让环资案件能得到专业、高质效的审判和执行,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健全等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在案件审理中,专家可以担任陪审员、提供咨询意见、参与现场勘验、协助证据认定等,为法官的专业判断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创新性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责任承担方式,建立生态修复基地,确保修复措施落到实处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汪军
贵州现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已达130余件,涵盖水、气、声、渣等主要环境介质和污染物,初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地方法规体系。这一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审判机关在保障法律实施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针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类案件上升、案件环保鉴定技术规范相对缺乏等问题,贵州各级法院持续强化资源调配,布局专门力量,不断优化环境资源审判格局,通过专业化审判和执行,让生态环境法规“带电”“长牙”。
经过连续十多年先行先试,贵州已形成“省法院环资庭+9个中院环资庭+35个基层法院环保法庭”的“1935”环境资源审判格局,对全省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领域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实行专门机构集中管辖、专业力量强化支撑、创新方法落实执行,提升保护质效。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持续拓展环境司法保护范围,加大对特色产业生态、大国重器运行环境等领域的保护力度,护航贵州良好生态。
从“1”到“1935”
作为设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的省份,贵州在环境资源审判探索过程中先后建成“145”(省法院环资庭+4个中院环资庭+5个基层法院环保法庭)跨区域集中管辖模式和“1919”(省法院环资庭+9个中院环资庭+19个基层法院环保法庭跨县级行政区划集中管辖)环资审判格局。
贵州省高院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格局对于集中司法资源、统一裁判尺度发挥了作用,又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尤其是19家基层环保法庭覆盖88个县市区的案件,工作量较大,为实现办案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其设置进一步细化。
比如,“中国天眼”电磁波宁静区是为保障射电望远镜安全运行的专门区域,在以射电望远镜台址为圆心、半径5公里的核心区内,禁止擅自携带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无线电发射设备或者产生电磁辐射的电子产品。2019年1月,“中国天眼”宁静区保护法庭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人民法院成立,专门负责宁静区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司法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
2020年8月,贵州省委编办批复同意《贵州省基层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优化设置工作方案》,根据贵州省自然资源保护特点及茶叶、白酒等重点产业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在全省基层法院设立33个规范化标准化的环保法庭。此后,随着乌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庭、铜仁市万山区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先后成立。到今年8月,“1个省法院环资庭+9个中院环资庭+35个基层法院环保法庭”的“1935”审判格局形成。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负责人李丽介绍,省法院环资庭主要负责全省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三合一”归口审理,统筹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机制,监督并指导下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建立环境专家库。9个中级法院环资庭以“专业化审判+恢复性司法+系统性协作”为核心,构建覆盖案件审理、生态修复、跨域共治的司法保护体系。35个基层法院环保法庭分别设置在某一家县级法院,按照归口管理范围审理案件,是环境资源案件审理的主要力量。
“‘1935’审判格局构建起系统的法治网络,让环资案件能得到专业、高质效的审判和执行,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健全等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李丽说。
贵州省仁怀市人民法院茅台特殊环境保护法庭审理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案件(2025年 6 月 5 日摄) 蔡锐利摄
专业化建设提质效
在构建“1935”环境资源审判格局基础上,贵州法院针对环资案件的司法鉴定跨学科交叉、审判执行跨行政区划等特点,不断加强审判专业化建设,为提高审判质效提供专业支撑。
——专门机构集中管辖。贵州省高院负责人说,覆盖省、市、县三级法院的环资审判专门机构体系,构成完整的环保司法网络,实现跨行政区划案件集中管辖,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司法公正。
例如,梵净山下的铜仁市江口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集中管辖江口、德江等四县一审环境资源类案件,近年来不断为“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构筑法治保护屏障,发出首份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司法保护令,对“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植物活化石”珙桐等珍稀物种实施重点保护。
——专业人才强化支撑。贵州法院注重复合型法官培养,选拔既精通法律又具备一定环境科学知识的法官到环保法庭,专门负责案件审理。同时,持续开展针对环境资源审判法官的专业培训,更新环境法律法规知识,掌握环境科学前沿动态,提升处理新型、复杂环境案件的能力。黔南州荔波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在一次培训中,邀请县境内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谭成江,就环保制度探索、适用法律法规等方面实践授课,给环保法庭法官“充电”。
为加强与环境鉴定机构、科研单位专家智库等第三方的业务合作,贵州法院建立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现有咨询专家近百人,涵盖环保、林业、农业、地质、水利、矿产等多个领域;制定专家证人、专家审判人参加诉讼细则,完善专家辅助制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切实解决案件取证难、认定难、见证难问题。在案件审理中,专家可以担任陪审员、提供咨询意见、参与现场勘验、协助证据认定等,为法官的专业判断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创新方法落实执行。贵州环保法庭在案件审理中确立“恢复性司法”理念,具体判决不仅关注罚款和刑罚,还更强调责任人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创新性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责任承担方式,建立生态修复基地,确保修复措施落到实处。
2022年10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非法售卖画眉鸟造成生态破坏案件,判决杨某某承担支付生态修复费用5万元和赔礼道歉的民事侵权责任,以及通过“劳务代偿”方式承担部分生态修复义务。该案首次以“巡山护林”的劳务代偿方式判决被告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对同类案件落实生态修复责任具有探索意义。
贵州省湄潭县人民法院环保法庭开展送法进茶园活动(2025 年 4 月 16 日摄) 张墨女摄
特色法庭护“特产”
遵义市湄潭县与福建武夷山同处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在我国茶业强县中名列前茅。前不久,一份关于当地茶园土壤中草甘膦浓度超标的报告,送达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
在组织生态专家、茶企代表、村民监督员组成听证会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湄潭县人民法院法官康龙签发出全国首份涉茶生态环境侵权禁止令,勒令茶农刘某立即停止违规喷洒行为,并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庭长兰新财说,过去,面对类似情况,往往要等损害结果发生、茶产业受损后才追责,现在加强对茶产业环境的专门司法保护,通过诉前禁止令,实现治理前置。
作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贵州拥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涵盖除海洋外的多种生态系统类型,梵净山、万峰林、赤水河、荔波小七孔等已成为特色“生态符号”。贵州将环保法庭触角延伸至这些“特产”领域,推动实现专业精细治理。
赤水河流域资源特产丰富。遵义仁怀市人民法院茅台特殊环境保护法庭,重点保护酱香型白酒产业所依存的独特气候、水、土壤和微生物群落,保护赤水河流域优良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服务保障地方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有机统一。
在“中国天眼”附近的通州镇乐阳村山坡上,潘某某种下的300株树苗已抽出新芽。2022年,这位曾经的采石场老板,因在宁静区非法开采被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平塘县人民法院“中国天眼”宁静区保护法庭创新“补植复绿+管护担保”机制,要求潘某某对采伐的0.57亩公益林进行补植复绿,并进行管护担保,一直到树木长成被砍伐前的样貌为止,使他从环境破坏者转变为守护者。
目前,“中国天眼”宁静区保护法庭已累计审理各类诉讼案件863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力维护核心区社会和谐稳定。
李丽介绍,依托具有贵州特色的环保法庭,各级法院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群等方面的保护不断提供法治智慧,部分判例已经成为业内可供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