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司法协作同绘绿美画卷
➤五年多来,赤水河沿线中基层法院依法审结涉赤水河流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325件
➤司法协作“一子落地”,生态保护“满盘皆活”
➤从乌蒙山到赤水河,从武陵山到清水江……生活在绿水青山间的村民们感慨:绿水青山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汪军
“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
这是一首在赤水河畔传唱悠久的船工号子。号子中所说的“酒”,指产自上游的优质白酒;“油”,指产自下游的古法酱油。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基因库,赤水河流经云南、贵州和四川,为三省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曾几何时,赤水河流域面临污染、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赤水河水常清、岸常绿,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特色产业更富民,三省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一体化保护,积极完善跨区域生态司法协作机制,推动跨区域审判规则统一和环境犯罪量刑协同,促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双向好。
司法协作促流域共治
赤水河流经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和遵义以及四川泸州等三省四市的16个县(市、区)。各地时常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标准方面出现不统一的问题。
2020年8月,遵义、毕节、昭通、泸州等四地中级人民法院签订《关于建立赤水河全流域环境资源审判跨省域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
在协作事项上,该意见明确10大类20个具体事项,包括探索重大环境资源案件跨省移送管辖;建立赤水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案例库;设立司法协作生态补偿专项账户、第三方生态修复机构推荐名录;培育专门从事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等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五年多来,赤水河沿线中基层法院依法审结涉赤水河流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325件;三省创新“增殖放流+生态修复”裁判模式,累计放流鱼苗360万余尾,补植复绿超1752亩。
跨区域生态司法协作机制在实体化运行中不断完善。贵州省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卢飏介绍,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4年牵头,联合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四川泸州三家中级人民法院,围绕赤水河流域常见的重点刑事案件类型,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赤水河流域非法捕捞犯罪、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量刑要点(试行)》,现已开始施行。
这一流域性跨省司法协作机制创新,对规范赤水河上下游、左右岸刑罚裁量权,统一常见刑事案件裁判标准,有效防止同案不同判,共同构建生物多样性跨省司法协作保护大格局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扩大生态司法协作“朋友圈”
贵州的生态司法协作“朋友圈”,以赤水河为起点不断扩大。
珠江(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境内的马雄山,流经云贵桂粤四省(区),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是西南、华南地区重要水源和生态命脉。
贵州省高院与广东、广西、云南高院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动珠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2025年6月,四省(区)八家中院和昆明环资庭共同签署有关倡议,携手为珠江(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此外,黔东南、黔南等地中院也与广西、湖南签署司法协作协议,保护剑江—清水江—沅江、都柳江—融江—柳江流域。
司法协作“一子落地”,生态保护“满盘皆活”。
2022年,遵义仁怀市合马镇村民刘某某在自家土地焚烧秸秆时引发森林火灾,造成该市和四川泸州古蔺县境内的部分山林被烧毁。2023年,仁怀市人民检察院与刘某某达成协议,明确刘某某为修复责任主体,由刘某某之子代其履行,于2023年12月31日前按照仁怀市林业部门出具的生态修复方案进行原地补植修复。协议达成后,双方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仁怀市人民法院积极发挥环境司法跨省协作机制作用,委托古蔺县人民法院对辖区受损林地开展生态修复全过程跟踪执行,为推进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借鉴。
位于武陵山腹地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南省花垣县、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三地交界处,碳酸锰矿资源丰富、电解锰企业集中,是我国重要的锰矿开采加工区,被称为我国的“锰三角”。
2023年三地法院、检察院、生态环境局共建“锰三角”跨区域环境资源执法司法保护协作联动机制,聚焦跨区域锰污染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预防、惩处、修复、教育一体推进,促进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与社会化综合治理有机结合。
“从效果来看,三地联动共护‘锰三角’绿色发展,不断向好。”松桃县锰污染治理和锰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龙黎敏说。
贵州省仁怀市人民法院、仁怀市人民检察院与四川省古蔺县人民法院、古蔺县人民检察院在古蔺县茅溪镇青龙村罗滩组揭牌设立“一江法庭”跨省司法协作碳汇林基地并联动开展跨区域司法协作系列活动(2024 年 6 月 5 日摄) 焦明丽摄
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催生价值转化
2024年8月15日,时值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一场巡回审判在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
被告人吴某全在茂兰保护区周边采挖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春兰并售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为增强保护区周边群众生态保护的意识,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荔波县人民法院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法庭将庭审现场,搬到了保护区群众身边。
“通过聆听庭审,我们的环保意识大大提升,逐步学习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把生态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荔波县小七孔镇新街村布依族村民梁治敏说。
梁治敏利用自己的独栋小楼经营起精品民宿。旺季时,10间客房天天满房。“游客说,这里的空气是甜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觉到天亮。”他说。
从乌蒙山到赤水河,从武陵山到清水江……生活在绿水青山间的村民们感慨:绿水青山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贵州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各级法院将一如既往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夯实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以司法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司法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贵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