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突围畅循环
➤“周口不靠海、不临边,但在内河航运连通后,通江达海,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站到了中西部地区面向长三角的开放前沿。”
➤10多年来,郑州航空货运从没有成形的洲际货运航线网络,到以郑州为亚太枢纽、以卢森堡为欧美枢纽,架起覆盖全球超过30个国家及地区的航空货运网络。2025年货运量提前58天超去年全年
➤河南实施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出台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施方案,建立招商引资项目首报首谈机制,开展招投标和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专项整治,开展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措施专项清理,推进修改或废止各级政策文件106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中原大地以敢闯、善为、实干之姿,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展现担当。
今年前三季度,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河南省委书记刘宁表示,“今年以来,河南把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来抓,下一步河南将着力破卡点、强联通、增动力、提能级,努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
河南制定《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实施方案》,遴选市场准入壁垒清理、企业便利迁移等10个事项开展重点攻坚,累计贯通省际通道49个,架起覆盖全球超过30个国家及地区的航空货运网络。前三季度,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3.4%,比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物流降本增效明显。
近日,本刊记者分三路探访豫东地区内河港口、郑州—吉隆坡“空中丝绸之路”双枢纽和豫陕晋省界毗邻区,从“水陆空”三条路,近观河南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最新进展。
一粒大豆的“降本账”:
内河港口成企业集聚之地
在位于河南周口市、淮河最大支流沙颍河畔的周口港,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货轮鸣笛起航,巴西的大豆、印度尼西亚的布敦岩、河南的纯碱、广西的白糖等大宗货物在此吞吐转运。
这个深处中原腹地的内河港口已成为国内外港口偏好型企业的集聚之地,其中就有世界500强、国际粮油加工巨头益海嘉里。
这个港口有何魅力?在周口港附近的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公司负责人韩霞用手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内河航运辐射图”说:“周口不靠海、不临边,但在内河航运连通后,通江达海,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站到了中西部地区面向长三角的开放前沿。”
作为大宗粮食加工企业,仅有枢纽优势还不够,韩霞给记者算了一笔“降本账”:
公司每年消耗巨量进口大豆,如果大豆到连云港,通过铁路运到周口火车站,再转公路运到企业,运费高且损耗大。现在大豆在连云港装船,走水路直达周口港,吸粮机通过管道把码头货船上的大豆,直接输送至企业筒仓,不仅没有损耗,且每吨省运费约20元。按一年进口80多万吨大豆,一半走水路计算,一年可节约运费800多万元。
看中内河航运的前景,去年以来,益海嘉里在周口港投资50亿元建设了占地2000多亩的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这是其在中部地区最大的农产品综合加工产业集群。
时针拨回2001年,益海嘉里初来周口建厂,工厂占地仅110多亩,航运已中断20多年;2005年,沙颍河周口段复航,但通行规模和效率较低。
近年来,河南持续提高沙颍河航道等级、港口集疏能力和船闸通航效率,把周口港建设成为“长江以北内河第一大港”。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30个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周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上榜。目前,周口港已开通24条国内集装箱航线和19条国际水运通道,与长江中上游联动“六省七港”。今年上半年,周口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9万标箱,同比增长46.8%。
枢纽优势叠加成本优势,当地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崛起。周口临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邓昌锋介绍,今年有16个临港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另有27个项目正在跟踪洽谈。目前,当地已建成临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等园区,食品加工聚链成群,现代临港物流持续壮大。
“内陆小港”变身“国家枢纽”,从中不难窥见河南的决心:破卡点、强联通,补上水运短板,打造“水铁公空”高效协同的立体交通网,以通江达海新姿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表示,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的1/3,公路运输的1/7,航空运输的1/20。但以往河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水运却是一个短板。
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规划到2030年,我国要建成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陆海双向、内外畅通的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一场围绕内河航运的战略布局在各经济大省之间拉开大幕。
河南把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发展现代化枢纽经济的关键之举,高标准编制全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制定了“2+8”港口群,加快推进内河航运连通工程,加快实施航道与港口扩容升级,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航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今年以来,大动作不断:
——开封市以超强举措推进贾鲁河复航工程及尉氏港前期工作,专人专班推进,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实施进度。预计今年年底,尉氏港将开工建设,到2030年,郑州有望经此通江达海;
——11月5日,平顶山港正式开港运营。平顶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文祥表示,平顶山港正式开港,让沙颍河航道进一步向内陆延伸,集货范围辐射豫西、豫北全域及陕西、山西等西部内陆省份,构建起区域经济发展新支点;
——作为豫东南地区对外开放门户,信阳市固始县依托淮河水道优势,加快实施航道与港口扩容升级,为豫南地区构建“公铁水”多元联运体系,加快形成淮河干线通道横向走廊。

周口中心港范集作业区(2025 年 8 月 12 日摄) 梁照曾摄
一颗榴莲的“保鲜路”:
“鲜果航线”选择郑州
在郑州金水区俭学街上的“百果园”水果店内,记者遇到来此取“猫山王”鲜榴莲的市民刘红,令她惊讶的是,前日在店内预订,仅隔20多个小时,来自马来西亚的榴莲送到了她手中。
店主介绍,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保鲜期短,过去店里卖的都是用液氮冷冻的整颗榴莲或经加工的果泥、果肉。现在通过空运,郑州消费者也能尝到当季最新鲜的榴莲。
从“冻”到“鲜”,背后是郑州—吉隆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加速推进。
2024年6月,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马来西亚鲜食榴莲进口。当年8月,郑州开通直飞吉隆坡的货运航线,首批马来西亚鲜榴莲经郑州进入中国市场。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劳勿等榴莲产区,不少果园推出“直达机场”服务,榴莲成熟落地后即刻装箱登机运往中国。
今年9月,在马来西亚瑞亚航空郑州至吉隆坡货运航线开通一周年之际,郑州陈氏阳光果蔬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雪梅告诉记者,公司榴莲进口量年增长约30%,空运的马来西亚榴莲,经郑州分拨至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只需36小时甚至24小时,在国内供不应求,公司准备进一步扩大进口量。
今年10月以来,河南顺水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每天从郑州机场进口约5吨“猫山王”鲜榴莲,其中七成“空空中转”至上海、深圳等地。
鲜榴莲得以经郑州转运全国,背后是一系列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提升开放通道、做深做强开放平台的新举措。
河南航空货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谷长宝告诉记者,以榴莲为例,市场需求是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的,“空空中转”要跨国界、跨航司、跨运单,牵动着海关、机场、航空公司、货运代理公司等多个主体。
为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近年来,河南开启一系列革新:
——基础设施搭台。推动郑州—吉隆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在郑州机场设立600平方米的中转业务专属操作区,与国内30多家机场建立合作关系;
——规则标准开路。搭建货物中转系统,通过信息共享、自动比对,实现“货物不动数据动”的“零延时”通行,压缩整体通关时长至6小时以内。
郑州机场海关快件监管科副科长王永进告诉记者,在7×24小时通关保障的基础上,出口的跨境电商货物在郑州机场国际快件中心完成海关监管手续后,可直接组板调拨至机坪直装,货物转场滞港时间减少了8至12个小时。
中豫航空集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郑州机场榴莲、三文鱼、帝王蟹等进口生鲜货物超1.65万吨,同比增长190%,进口生鲜品种增至32种。跨境电商进出口货物量达20.9万吨,同比增长104.1%。
航空枢纽能级跃升,还吸引临空高附加值产业落地。依托航空优势,郑州加速布局智能终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航空偏好型产业集群,以富士康、超聚变、龙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近三年年产值均突破5000亿元。郑州航空港区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1.1%。
10多年来,郑州航空货运从没有成形的洲际货运航线网络,到以郑州为亚太枢纽、以卢森堡为欧美枢纽,架起覆盖全球超过30个国家及地区的航空货运网络。2025年货运量提前58天超去年全年。

一架卢森堡货航的货机在郑州机场装卸货物(2025 年 11 月 4 日摄) 中豫航空集团供图
“三不管”成为“金三角”
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位于河南最西端,紧邻陕西潼关、山西芮城,曾被调侃为“三不管”交界区。近年来,当地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为区域协作的产业承接地,叫响了新称号“金三角”。
记者从郑州出发,一路向西行驶,平整的高速路蜿蜒向前。在驱车4个多小时、穿过数十个隧道后,记者到达豫灵镇。“这条路一直延伸到潼关。别看两地相邻,过去这条路可不是现在这样宽阔。”豫灵镇党委副书记鲍蕊娜说。
站在省界处,鲍蕊娜说,过去两地之间仅有一条小路相连,最窄处不足4米,经常造成交通拥堵。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省界把两地分开,一旦过界务工经商,盖个章能“跑断腿”。
为打破行政区划这一堵“看不见的墙”,灵宝市从“一枚公章”入手,联合多地市县级政务服务机构,开展跨省通办。在灵宝市政务服务中心,记者见到厚厚一沓加盖69枚政府公章的跨省通办协议。这份协议覆盖了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个县区,让29类涉及自然人、经营主体的上百个联办事项实现“一件事,跨域一次办”。
69枚印章,传递出当地对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决心与努力。灵宝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局长李新辉说,近年来,当地数十次赴外省调研、参加三十多次协调会,“跨省通办”服务体系日渐完善,通办事项从首批33项扩至188项,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头跑、折返跑”难题。
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省际毗邻区驶入协作发展快车道。近年来,灵宝市与潼关县签订《豫陕合作先行试验区建设备忘录》,依托潼关工业园的生产要素优势、灵宝市豫灵产业园的产业和基础设施优势,共同打造总面积30平方公里的豫陕合作先行试验区。
“两地工业园已打破壁垒,连成一体,抱团发展。”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党明磊介绍,两地先行先试,实现道路互通、污水共治、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
豫灵镇是河南推进省际毗邻区协作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为破除卡点堵点,河南在省级层面建立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部门协调机制,推动解决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问题。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为打通制约市场统一的体制机制障碍,河南实施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出台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施方案,建立招商引资项目首报首谈机制,开展招投标和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专项整治,开展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措施专项清理,推进修改或废止各级政策文件106件。今年前三季度,社保服务跨省通办75万人次、同比增长17.8%。
为推进跨区域协作,河南持续深化对内开放,加强豫鲁、豫皖、豫晋陕等毗邻地区合作,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创新协同、生态保护联动等合作项目,累计贯通省际通道49个。今年11月6日,河南商丘市召开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会上,苏皖鲁豫四省10市签署10项重点领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协议,涵盖物流、信用、社保、医疗、环保等领域,破除行政壁垒,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坐拥产业、人口、资源、交通等优势的中原,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缩影,在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一个个卡点堵点被破除,大市场正迸发出无限机遇,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新动能。
(记者:李俊 孙清清 李文哲 刘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