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责任:强化战略支撑作用
➤东北装备制造业起步最早、门类齐全、集中度高,是稳工业大盘的重要支撑。当前,东北三省把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作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为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筋健骨
➤东北加快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为创新发展优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政治担当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更为凸显。
东北深挖资源禀赋,放大比较优势、缩小短板差距,大国重器持续“压舱”,科技优势加快转化,大国粮仓更加丰足。作为“共和国长子”,新时代的东北锚定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战略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振兴脚步更加坚实。
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风电装备生产制造厂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组装设备(2024 年 3 月 5 日摄)张涛摄 / 本刊
为产业升级做支撑:
装备制造业“挑大梁”
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进入新时代,一批大国重器持续在东北问世,夯实我国产业安全的根基。
东北装备制造业起步最早、门类齐全、集中度高,是稳工业大盘的重要支撑。当前,东北三省把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作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为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筋健骨。
大国重器“上新”,高端装备向强。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2023年底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被视为“核电之肺”的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是哈电集团携手高校十年磨一剑打造的国之重器。
哈电集团是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摇篮。“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引擎,让哈电集团收获了长足发展动力。”哈电集团创新与数字化部副总经理刘新新说,近3年,企业营收年均增长15%以上,今年前8个月,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东北集聚着一批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它们总体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完成过国家很多重点工程和任务,聚焦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不断取得突破。
中国一重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在一重轧电车间,机器轰鸣声中,一个个数十米长的巨大毛坯件在机床上按设定程序转动,最终磨削成设计图纸上的样子,成为大型船舶、水电站的基础构件。依托5G专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轧电车间34台数控机床都安装了数据采集模块,实现了机床联网、数据采集、能耗监测及车间透明化管理。
近6年,一重创造48项首台套新产品,开发出64项新技术,3项解决“卡脖子”问题科技成果问世,高质量完成4项国家重大工程。“过去我们一直都是跟随模仿式创新,现在国外没有的我们也要干。”中国一重科技部部长郑新毅说。
今年3月,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生产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长春进行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全球首次实现时速160公里氢能列车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上半年,吉林省累计生产轨道客车423辆,其中动车组269辆,同比增长15.9%,产值同比增长10.4%。
乘“数”而上,老中生新。
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当前,“数智化”正在重划发展的起跑线,东北各地迎着“数智化”大潮积极拥抱新技术,激活“老家底”,加快构建我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在被称为“国家砝码”的沈鼓集团,走进转子车间,电子屏幕滚动着各种数据,实时展示生产线进度;工人站在数控机床旁,轻触面板即可精准操纵机器。“通过数字化系统,智能车间实现人、机、料等生产数据全方位线上管控,老企业也有了新面貌。”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说,集团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目前实现叶轮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
眼下,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正处在繁忙的生产季。生产线上,涂装机械臂按设定轨迹为车门安装胶条,工序结束后,一侧的智能化视频检测装置即刻扫描车门,发现问题可立即警示。该系统将先进的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赋能传统汽车工厂,促进数实融合改造。
东北近年加大力度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辽宁设立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吉林聚焦“智改数转”,2024年全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计划提升至50%;黑龙江围绕“上云、用数、赋智”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加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东北支柱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正牵引带动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整体提速。
在中国一重龙申(齐齐哈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一眼望不到头的叶片成型车间里,一批长达111米的陆上10MW碳纤维风电叶片正在加紧赶制。
得益于装备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地方政府支持,中国一重仅用数年就在风电产业实现从零到有,并迅速形成全产业链同步推进。风电装备制造不仅成为一重新的增长点,还通过产业链协同,提升了齐齐哈尔市及周边地区风电新能源技术装备核心制造和整机配套能力。
不只是黑龙江。在装备制造业等带动下,今年上半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增速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连续16个月快于全国。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镇一家“粮食银行”,司机驾驶运粮车卸粮(2023 年 10 月 15 日摄) 连振摄 / 本刊
为新质生产力作贡献:
“独角兽”“小巨人”崛起
走进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上,一枚枚经过精密加工的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顺利下线。此前,在高端装备领域,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长期被国外垄断。
“我们牵头研发了面向专业影像的8K超高清CMOS图像传感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公司总经理王欣洋说,2024年长光辰芯在相关细分领域已占有颇具规模的市场份额。
东北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底蕴深厚,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等一批“重量级”高校院所。以科技创新增强战略支撑能力,是东北的重要使命。
近年,东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为创新发展优势,通过梯次培育、接力扶持在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独角兽”“小巨人”等科技型企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提升转化实效。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这一老问题,东北各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转化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辽宁大连中远海运重工造船厂内,一艘在建的无人驾驶船正在安装调试设备。结合企业需求,由大连海事大学跨学科多专业组成的科研团队,将为这艘船装上“超级大脑”。“只要输入目的地,这艘无人驾驶船就可自动开行,远距离遥控。”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王树山说,船舶计划今年建成交付。
2021年,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把集团总部从深圳搬到哈尔滨。2022年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成立智能社会治理信息服务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已成功开发智慧车辆巡控软件、信息采集与智能监测平台等多款技术先进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我们突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任务与前沿技术处处长王秀锋说,企业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学成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持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2023年黑龙江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589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同比均增长22%以上,科技优势加快向发展优势转变。
辽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全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去年达55.5%,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状况正在改变。吉林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同,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启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支持两批104户初创期科技企业成长。此外,投入1.4亿元对1561户企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给予补助,选派两批596名科技人才入驻企业兼任“科创副总”。
打造“产业森林”厚植新动能生长沃土。今年4月,总投资25亿元的哈尔滨联合飞机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黑龙江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
“黑龙江是我们全国布局的重要阵地。”国内无人直升机行业头部企业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刚印说,黑龙江航空产业基础好,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放大集群产出效益,进一步帮助企业降成本、促创新、提效能。
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东北三省针对局部长期存在的“产业孤岛”等短板,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和链式发展,通过产业集聚、资源集聚、服务集中,形成适宜企业发展的生态,让企业从单打独斗变“抱团取暖”,推动新动能“盆景”变“风景”。
在黑龙江,以航空工业哈飞、中国航发东安等企业为龙头,目前哈尔滨已聚集产业核心配套企业百余家,哈尔滨市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铸锭、轧制、剪切、淬火、拉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厚板厂生产的高端铝合金,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其中,国产大飞机的机翼板材打破了国外封锁。公司连续三年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2023年高端合金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6.8%和9.89%,均创历史新高。
辽宁聚焦航空装备、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等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弱到强,开始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
为粮食安全做保障:
高质量筑牢大国粮仓
东北大地,田畴似锦,大地流金。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政治担当。
近年,东北各地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头等大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
“慧种田”大幅提升现代农业效能。
以前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屏。
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的大豆地块里,搭载光谱成像设备的无人机正在农田上空往复飞行。十几公里外的科技服务中心内,技术员郝思文坐在大屏幕前查看田间实况影像。他轻点鼠标,农田信息便生成在一张图上。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空天地”数字技术,推动农业智能化生产。目前已实现集团全域内北斗导航终端全覆盖,智能育种、精量点播、作物生育期智能诊断、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吉林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植保机、智能免耕播种机等装备已在黑土地上广泛应用。
“智慧农机有‘三好’。”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种粮“老把式”詹喜军望着丰收的玉米地喜笑颜开。他总结说,效率高,同样是收割100亩地,效率比过去提升1倍;水平高,起垄直、播种深浅一致、出苗率高,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功能多,收割玉米的同时还可以回收粉碎秸秆。
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
“肥力又回来了,一亩地多打五六十斤粮食。”在北大荒集团二九一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李艳海脚下的黑土地踩着非常松软。
东北黑土地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吉林近年出台保护黑土地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将每年5月25日所在周设定为黑土地保护周,深入推广以秸秆覆盖、翻埋等为主的黑土保护模式。吉林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23年,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7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位;黑土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26.86g/kg,为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东北加快打造一批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黑龙江高标准农田突破1亿亩,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居全国首位。吉林202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居全国第三位。
截至目前,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吉林粮食单产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首位。
做强“种子芯片”端牢中国饭碗。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黑龙江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哈尔滨),加快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202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5个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12个品种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5个大豆品种入选全国高油大豆前10名。
作为制种大省也是用种大省,吉林近年投入1430万元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设立3亿元种业发展基金,推进现代种业创新。截至目前,吉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