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博会看产业转移新机遇-瞭望周刊社

从东博会看产业转移新机遇

2024-10-22 09:30:39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43期

  

➤作为亚太区域合作典范,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日益深入,产业转移承接成为经济互动的重要特点

➤近年来,在东博会的带动下,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等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广西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海涛 黄庆刚

  

  3300家企业参展、超百个项目现场签约……今年9月,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开启了“镶钻成冠”升级发展新阶段,为跨国跨区域产业对接提供了良好平台。

  当前,全球产业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不断上演。作为亚太区域合作典范,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日益深入,产业转移承接成为经济互动的重要特点。

  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愈发明显

  在本届东博会和峰会上,部分与会人士反映,在世界局势多变形势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已成为普遍共识,随着价值链的调整,中国—东盟之间的产业布局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智造”领域跃升。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从东盟地区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纺织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此后贸易政策加速家具、建材类企业在东盟地区布局,如今来自中国的电子组装、电子制造等“智造”也在东盟布局。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谌鹏等专家表示,在中美经贸摩擦等作用下,中国部分产业向东盟转移的趋势明显。“随着中国和东盟合作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产业也越来越多。”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说。

  从看中成本洼地到着眼产业链整链布局。随着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营商环境整体改善,相较于早期人力、土地等成本优势,如今一些企业看中区域供应链优势带来的商机。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覃九三说,“链主”企业走出去带动上下游企业和产业链跟着走出去。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湘凡说,近年来玉柴与国内主流整车企业及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抱团出海,在东盟国家市场出口量攀升。今年8月,玉柴首个在海外设立的工厂——玉柴泰国工厂正式投产,主要生产柴油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等产品,全部建成后年产能将超过5万台。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增效持续释放红利。近年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质量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快推进,中国—柬埔寨和中国—新加坡等自贸安排叠加赋能,多双边自贸协定红利持续释放,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受访企业反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双方将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升级版带来的机遇,促进贸易、消除非贸易壁垒、加强互联互通,对巩固区域产业链形成利好。

观众在第 21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观展(2024 年 9 月 27 日摄)黄孝邦摄 / 本刊

  瞄准产业转移机遇强化枢纽作用

  近年来,在东博会的带动下,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等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广西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南宁渠道”越走越宽。南宁是东博会和峰会永久举办地,自2004年以来,东博会举办超300场部长级交流活动,建立了40多个领域“10+1”合作机制,吸引了130万客商参展参会、超5万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展。今年,中国贸促部门与东盟10国的工商界共同发起《中国与东盟工商界共同推进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南宁倡议》,呼吁区域内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在东盟与中日韩(10+3)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逾200家中外企业参与。在商务洽谈环节,对接大会为企业组织118场一对一对接洽谈,为包括近500家外方企业在内的3600家企业提供线上对接服务。

  “向西”“向南”有机结合。在产业梯度转移浪潮中,一些企业并非单纯盯着中国西部某一地方或东盟某一国家,而是广泛考察,慎重落子,甚至不乏“一部分产业链放在西部,一部分放在东盟”。广西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和跳板,“跨国多栖”企业、“两国双园”项目不断涌现,有的企业产品经广西与越南两地协同生产,出口世界各地。如今,“东部沿海—广西—东盟”的跨境产业链日趋凸显,例如,浙江恒逸集团的广西钦州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项目与文莱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相连,浙江桐昆集团的广西钦州绿色化工化纤新材料和印尼炼化一体化基地相连,形成双基地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

  “两地一园一通道”持续推进。在产业转移新形势下,广西不断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拉紧产业合作纽带,提升服务承接能力。本届东博会签约仪式,首次创新开展广西与东盟国家重点产业园区对话会活动,促成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的11个园区与东盟国家重点园区建立协作机制、33个广西重点园区与21个东盟国家重点园区开展圆桌对话。

  紧抓机遇夯实支撑开拓合作新空间

  一些与会人士认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是随着价值链的调整而调整,产业转移的背后离不开产业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体系转移等支撑。展望未来,有多重机遇待挖掘。

  强化区域互联互通。在政策牵引和区位、资源等优势支撑的同时,产业转移对物流运输的降本提质增效提出新需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黄永忠说,广西正加快建设平陆运河、黄桶至百色铁路,打造川渝黔桂通往北部湾港货运通道运输距离最短、效率最优的货运骨干通道,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运输制度规则“软联通”。“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和老挝、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国和东盟之间货物的快速运输。”老挝国家工商会主席乌德·苏万那冯说。

  加强能源和供应链体系支撑。能源和科技支撑对制造业尤其是“智造”产业十分关键,并对应着区域绿色化、数字化发展等新要求。近三年,中国能建在东盟国家新签合同338亿美元,年增速达17%。今年东博会上,中国能建与老挝、马来西亚签订3个国际项目,涉及光伏、绿氢、生物质发电等产业。今年东博会开幕前夕,中国华电东盟总部也在广西宣布成立。一些与会人士展望,在能源、数字科技、仓储等领域不断推进跨区域合作,打造更为多元和抗风险的中国东盟供应链体系。

  丰富金融服务、创新人才等供给。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加快深入推进,期待建立健全跨境金融创新机制,推动货币金融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龚晓峰表示,随着东盟国家转型升级,劳动力培育、劳动力培训方面的合作需求增长,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未来产业方面,中国和东盟间可进一步推动工人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