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培养“兴农人”
➤截至2023年,全国高职本科、专科院校开设涉农专业布点数共2595个,招生数达27万余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柯高阳
9月新学期开学,江苏省昆山市30名基层定向培养生走进南京林业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未来4年,他们将系统学习“三农”专业知识,学成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生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随着农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乡村迫切需要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线。近年来,各地着力破解农科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农科毕业生“招不来、下不去”问题,因地制宜对农科生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订单定向培养政策,蹚出了“新农人”培养新路子。
扬州大学农学院“大田综合训练计划”的劳动教育集市上,
学生介绍自研自产的“扬农大米”(2024 年 5 月 14 日摄) 杨景仁摄
“课堂+实践”培育农学人才
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试验田上空,一架无人机灵活自如地按照规划路线低空飞行、往返穿梭,这是扬州大学《智慧农业管理》课堂上的一幕。
“无人机拍摄的苗情照片,实时传送至电脑端,立即生成农情监测数据,为制定精准的生产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决策。”授课教师孙成明站在田埂上,向学生们讲述数据监测的方法。
扬州大学是我国最早创立农科院系的高校之一。为提升“新农人”培养精度,学校全面实施“四年一贯全程导师制”,建立以院士为首的“导师库”,实现“一生一导师、一人一方案”,为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实践实训等提供全程化、精细化指导。
针对近年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陆续开设了一批针对乡村振兴发展的课程。《现代作物科学研究进展》《智慧农作与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这些紧贴时代脉搏和学生需求的新课程,让课堂学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培养农学生离不开实践。位于重庆市的西南大学,自2012年以来建成主攻水稻、高粱、蚕桑、茶叶等方向的科技小院50余个,将农学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
在西南大学潼南柠檬科技小院,驻扎于此的师生研发出快速精准监测选药试剂盒“螨抑”产品,农民拿起手机拍照,就能锁定柠檬的虫害类型、获取相应处理办法。由柠檬科技小院师生维护的柠檬示范田,农药施用量减少近三成,柠檬增产5%。
“研究生常驻科技小院,让农学生接近一线,也存在远程指导难、指导不及时等问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张跃强说。
对此,学校摸索形成“四人导师组”模式,以学籍导师为主、团队老师+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地合作订单式培养“新农人”
校地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实效的重要途径。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全国已有山东、浙江、江西等10多个省份推行了“公费农科生”或类似的教育培养政策,30所普通本科学校和高职学校承担了教育培养任务,学生毕业后回到所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确保有编有岗。这种模式一般以省级实施为主,形成了省级农业农村、教育、组织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
部分县市也委托高校开展订单定向人才培养。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起与太仓市开展“定制村官”培养,太仓市政府资助全额学费,毕业后由太仓市以人事代理性质统一调配至村(社区)工作。
据了解,近年来,农科生订单定向培养专业生源质量逐渐提升,考生一志愿率基本为100%,录取分数明显高于普通类专业。
2019年,江苏昆山的“95后”委培生龚奕杰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农业产业园工作。五年来,他发挥自己专业特长试验草莓专用肥配方,摸索出一套适合昆山地区的高架草莓栽培技术,带动农户提效增收。
“校地合作的农学委培生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在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计华明看来,这些农学生年纪轻、有干劲、学历高,为基层农业农村队伍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计华明介绍,早在2015年,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就联合多所农职院校,面向本地应届高中生招录农业定向培养生,目前已累计定向培育近300人。
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高职本科、专科院校开设涉农专业布点数共2595个,招生数27万余人,基层农业农村人才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我国“新农人”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实践,还存在缺乏招生就业闭环支持政策等问题。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分析,由于缺少“三农”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有效衔接的制度设计,涉农高校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方面,与乡村基层所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契合度有待提升。
此外,农科委培生的就业政策仍存在卡点,基层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地方反映,统筹给予订单定向农科生就业的岗位编制不足,地方农技推广部门中高级职称名额较少,返乡就业的学生职称提升道路狭窄,增加了订单定向农科生的违约和流失风险。
焦新安建议,各地可立足农业农村人才实际需求,统筹设置定向岗位,综合调配编制向农业农村基层一线倾斜。同时加强对农科生的激励帮扶,从学费减免、生活补助、职称晋升、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激励,进一步提升农科专业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此外,还应将现有的高素质农民送进大学课堂。”江苏省人大代表、泰州靖江市鑫源家庭农场农场主陶鑫说,不少农民受限于知识储备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更高要求。
他建议,支持农业职业院校联合地方政府成立“新农人”学院,通过多主体联通帮助农民更新技术和理念,培养一批满足现代农业需求、具有明确发展方向、掌握必备技术技能的“新农人”。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江苏昆山是国家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当地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培育、管理和服务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型职业农民免费上大学政策。“上大学前,多数农民缺乏自信,出入大学校园都不自在;几年下来,脑袋和口袋都富起来了,腰杆也逐渐挺起来了。”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站长孙权说,目前当地已有3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顺利毕业,成为活跃在各个乡镇农村的“兴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