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瞭望周刊社

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

2024-12-02 14:31:06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49期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正在发挥二者的叠加效应,成为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推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进一步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既要符合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要兼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既要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又要兼顾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产业主体的核心利益,又要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

➤基于既有产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从政策协同、环境营造、审慎监管、生态培育四个方面,实现针对性、集成性的发力,进一步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为筑牢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制度支撑

  文 | 宋颖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也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要求。

  当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依赖数字经济加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同样需要依托实体经济支撑。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正在发挥二者的叠加效应,成为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推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下一步,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以下简称“实数”深度融合)制度,应从统筹布局、激发创新、审慎监管和生态培育四个方面,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相互促进与融合发展。

  三个方面理解制度构建的深意

  面对数字化潮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深刻认识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的重大意义,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总体安全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其内涵要义。

  促进“实数”深度融合涉及面广,其制度设计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数”深度融合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坚实根基,广泛涵盖物质生产与精神服务等方面,构成了经济社会的基本框架。而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正快速渗透到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进一步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既要符合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要兼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既要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又要兼顾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产业主体的核心利益,又要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

  促进“实数”深度融合缺少成熟经验可循,其制度设计关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释放效率。

  “实数”深度融合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孕育,更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走在了全球前列,这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亟待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

  因此,健全相关制度成为加速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关键。这意味着,在健全政策框架与体系上要勇于创新,既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支持尖端科技研发,以制度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促进“实数”深度融合涉及安全底线,其制度设计是关乎国家总体安全的可靠保障。

  当前,进一步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既要注重网络信息安全,又要注重产业链供应链的透明度和韧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方面,“实数”深度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提供了综合保障。通过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升数字技术的创新能力、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加强跨行业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水平,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在全球市场上保持较强的竞争力,需要畅通产业上下游的合作,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更好响应市场需求。在“实数”深度融合中,应该加强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降低对外部资源和技术的过度依赖,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健发展。

在浙江乌镇举办的 2024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人形机器人专区,

参观者与一款人形机器人握手(2024 年 11 月 19 日摄) 蔡湘鑫摄 / 本刊

  推进“实数”深度融合的政策脉络

  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实数”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和监管环境,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市场机制、人才制度等方面,持续细化相关制度,以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实数融合”的发展需求。

  持续完善宏观引领的法律标准。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实数”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已初步构建基本的法律框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我国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数据交换协议、信息安全规范及云计算服务标准等多维度的标准体系完善,为“实数”深度融合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支撑。

  加速落地精准滴灌的产业政策。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力,依托重点研发项目资助、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元化方式,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实数”深度融合发展。

  在城市和城市群积极探索要素流通机制、新型生产关系、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等建设。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等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以规模效应和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升级,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组织实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试点示范,树立标杆,探索并推广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模式与新业态。

  积极倡导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为营造更加公平、有序、创新的市场环境,各部委紧密协作,通过制定规则指南、强化执法力度等措施,不断优化市场监管体系。

  特别是《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与《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的出台,为预防和打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不断升级育才引智的人才制度。为适应“实数”深度融合的新需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教育部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2023年全国有6000多所职业学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专业布点超过2.5万个。

  同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增加“数字职业”类别,标志着我国在数字人才分类管理与职业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集成发力健全政策体系

  下一步,基于既有产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从政策协同、环境营造、审慎监管、生态培育四个方面,实现针对性、集成性的发力,进一步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为筑牢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制度支撑。

  强化统筹布局,构建协同政策体系。深化宏观政策协同,完善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的联动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机制既各有专攻,又能形成合力,共同驱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加强央地协同,中央层面应聚焦于顶层设计的优化,而地方则需结合本地特色,差异化推进数据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数字技术的联合研发,以及数字产品供需的高效对接。

  强化政策“精准浇灌”、动态评估和跟踪指导,依托专项工程与示范项目引领,统筹企业、园区、城市等多方力量,确保政策精准落地、高效执行。

  激发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链主”作用,带头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构建一个有序、标准、合规的数据要素管理体系,探索场景数字化试点推广机制,引导各类企业培育和推广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

  坚持市场导向,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字经济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算法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型业态,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实施审慎监管,建立开放包容机制。建立灵活、适应性强的监管框架,明确监管边界和范围,保持政策弹性,确保监管能够迅速适应市场与技术的快速发展。

  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大胆尝试,为技术探索中的失败、新产品或服务的初期不完善等失误,提供合理包容与补偿,推动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进一步完善“实数”深度融合领域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注重生态培育,探寻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并完善促进“实数”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统一行业共识,规范行业发展,为各方开展业务规划、方案设计和项目实施等提供一致参考。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实数”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深度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治理机制,主动拓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领域,推行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税征收、数字伦理建设等治理规则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