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欢迎“躺平”
2025-04-21 13:37:22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16期
文 | 张程程
近日,武汉东湖景区的躺椅意外走红。其顺应地势的角度、宽敞的设计、适中的间距与多元的使用场景,传递出“欢迎停留”的主动邀请,折射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思维的转变。
这是从功能预设到场景赋能的思维升级。传统公园主要将座椅视为短暂落座的工具,垂直椅背、狭窄座面等设计限制了游人的行为。而东湖景区的躺椅,通过人体工程学考量与开放性场景设计,成为承载多元行为的空间载体。人们可在此平躺休憩、盘腿而坐或相对交谈,公共设施从“基本功能”转向“赋能体验”。这是更多关照情感认同的价值共建。公共空间设施使用规则需在集体利益与个体体验间找到平衡。东湖躺椅“主动邀请”的姿态,培育着公园这类休闲公众空间新的互动:当公共设施设计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公众便会更多体验到关心、放松。
类似地,上海部分公园试点开放草坪,通过分区域限流、更换耐踩草种等方式,打破“观赏性保护”的管理方式,在景观绿化与公众参与间建立良性互动。
如今,越来越多城市在公共空间治理中探索用差异化设计满足多元需求,强化服务,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场景,培育家园共识。期待更多如东湖躺椅般的细节创新,让公共空间成为市民愿意停留、乐于分享、共同呵护的城市客厅,在可躺的长椅上、可踩的草坪里,书写时代的温暖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