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复旦文科新局
➤复旦文科需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参与引领学术范式变革能力,直面人类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实际,协同各学科运用新方法工具,基于实证研究作出精深管用的阐释
➤复旦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3.0版将实现“三个所有”:所有学科全面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所有学位项目系统改革培养方案,所有本研课程逐一优化更新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吴振东 陈潇雨
在复旦大学120年的办学历程中,文科始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被誉为滋养学术生态的“老根”。这一“老根”既要深扎土壤,更要汲取养分、持续生长。面对时代挑战,复旦大学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坚定推进文科转型升级,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三个创新”为遵循“做精文科”,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同向同行,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同频发力,学术范式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步推进。
2025 年春季学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全新设计了数字视听和战略传播两大本研融通项目。
图为学生开展内容生产实践,培养专业硬核能力 复旦大学供图
筑牢根基与技术赋能的双向探索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领域以“守正创新”为核心,通过夯实学术根基、拥抱技术变革,推动传统学科与时代需求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夯实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根基。学校党委成立理论工作组,全面推进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整合宣传理论部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及各有关学科的团队资源,办好《复旦马克思主义评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多学科研究。实施“主干学科+特色方向”双轨推进,构建“经典诠释—现实观照—前沿探索”三维学科体系,推动人文社科基础研究与应用领域、理论创新与现实实践融合,服务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夯实研究平台与成果积淀。学校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组建人文社科实验室战略咨询委员会,出台《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管理办法》,深化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建设;着力打磨“传世之作”学术精品,如中国语言文学系《唐五代诗全编》(50册)、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大清一统志》点校本(30册)等标志性文献整理成果,推进“中华早期文明跨学科研究计划”“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当代中国话语”创新研究,促进文化传承与知识共享。
“如果说新工科是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交叉学科,新文科则是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交叉学科。”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复旦文科需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参与引领学术范式变革能力,直面中国式现代化实际,协同各学科运用新方法工具,基于实证研究作出精深管用的阐释。
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古文字研究既需要沉潜深耕的“坐冷板凳”精神,也呼唤技术赋能。复旦大学将AI技术引入古文字研究领域,为破解学术难题、激活文化传承注入了全新动能。
“现存甲骨片总数约16万片,大量为残片或碎片,将它们准确拼合,是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介绍,中心围绕古文字数据采集标注、古文字知识图谱、古文字视觉识别、古文字知识库等方向开展人工智能研发,打造大模型智能体“AI古文字专家”,将应用于古文字疑难字词考释、古文字形体源流谱系构建与呈现等研究中,为学者提供关键支持。该智能体的阶段性成果已应用于甲骨缀合实践——目前全国甲骨缀合成果已超7000组,中心研究员蒋玉斌缀合500多组、博士生杨熠缀合400多组,AI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
“AI生成内容在可信度、规范性上距离高质量人文研究的需求还有提升空间,但我们相信‘AI+古文字’将拓展出更多应用场景,新技术正在重塑研究范式。”刘钊说。
以交叉融合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复旦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3.0版于今年5月30日正式发布,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指出,此次改革将实现“三个所有”:所有学科全面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所有学位项目系统改革培养方案,所有本研课程逐一优化更新,标志着该校在人才自主培养领域进入系统性改革阶段。
招生结构优化:交叉学科占比达20%,新文科成核心增长极。从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来看,复旦大学3820名招生总量中,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医学及交叉学科五大板块占比分别约20%,各学科领域实现均衡布局。其中,交叉学科板块以新文科、新工科为核心驱动力,新文科招生规模超过350人,成为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主力方向。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科招生总规模的小幅调整,主要源于高考文科生源结构性减少及部分传统热门专业社会需求收缩,但文史哲等基础性学科招生规模保持稳定。与之相对,新文科培养项目及名额投放显著增加,已成为交叉学科门类的核心构成;在面向2025级本科生新设的120个培养项目中,交叉方向项目达53个,其中由人文与社会科学主导的项目27个,占比超50%,凸显文科在交叉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体系创新:以本研融通构建“完整有机体”。复旦大学将大学教育定位为“完整的有机体”,教育教学改革3.0版以本研融通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骨架,将本硕博各学段通盘考虑,目标直指造就原始创新拔尖人才与交叉融合创新人才。
文科门类的本研融通培养项目普遍强化新文科训练,文科院系培养项目的新文科渗透率将超55%。几乎每个文科院系均布局双学位项目:如外文学院牵头设立8个“外语+计算机”双学士学位项目,推动语言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新闻学院联合人工智能、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设立7个双学士学位项目。2025级学生进校后,如有志趣、有能力攻读双学士学位,可根据院系相关要求提出修读申请。
学科交叉成为复旦文科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过去十年间联合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团队,组建现代语言学交叉研究中心,构建汉藏、南岛、侗傣等语系源流框架,并与遗传信息比对互鉴,在全球人群迁徙规律解析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学科融合是涵养创新的核心土壤。”金力说,“我们将通过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进一步擦亮复旦文科品牌,巩固其优势地位。”
系统性创新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
复旦大学以课程体系重构为核心抓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跨学科融合、结构性优化与实践导向培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
面对新时代人才需求,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国务学院”)推进课程改革,通过“加减法”组合拳实现知识体系全面升级:改革更新课程78门,新增不少新兴领域课程,形成覆盖本研各阶段的新型课程生态。“学院摒弃‘立新不破旧’的局部修补思路,采用结构性改革路径,以系统集成思维重塑课程知识体系。”院长苏长和说。
改革聚焦“夯实基础”与“前沿引领”双目标,设计两类核心课程模块:一是基座课程,涵盖思想理论、制度纵横、中外比较、政策研习、实践能力、思维方法六大模块,筑牢学生专业根基与结构性知识框架;二是天线课程,瞄准学科前沿动态与国家战略需求,构建进阶式高阶知识图谱,推动理论学习与现实问题解决能力衔接。
以政治学本博贯通项目为例,原国际政治专业核心课《全球治理概论》经系统性改造后,首次纳入政治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同步新增《计算社会科学》等交叉课程;本研融通方案下,本科高年级进入本研衔接阶段,培养方案新增《政治修辞学》《博弈论》《田野调查方法》《政策推演与模拟》等课程,搭建知识转化与能力培养的方法论桥梁。
双学位项目拓宽交叉培养路径。国务学院积极探索“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行政管理+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即为典型实践。2024级国务学院本科生陈钰泉通过院系选拔,已正式开始修读这两个跨度较大的学科。他修读的双学位培养方案不仅整合两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还开设《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AI赋能的政务服务再造》等特色进阶课程,旨在培育兼具技术创新能力与治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
针对传统专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经济学院以学科交叉为突破口,通过跨学院协同、培养方案迭代,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与社会需求结构调整,国际贸易学科面临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经济学院于2022年主动推进学科转型,联合大数据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双学位项目。该项目聚焦中国制造业升级背景下大宗资源保障与交易安全的战略需求,定向培养兼具大数据技术能力与国际贸易规则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一经推出便获得企业高度关注,首批毕业生已成为行业人才储备的重点对象。
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严瑞琪是该项目首届学生。“面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跨界学习显著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系统掌握经济学与数据科学的复合知识体系,为我提供了更多元的职业发展选择。”她说。
为进一步深化交叉融合,经济学院计划新增“财政学+人工智能”“药学+经济学”等本科双学位项目,形成覆盖经济、管理、理工、医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培养矩阵。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专业硕士项目已正式获批,标志着学院构建起“本科双学位-专业硕士”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致力于推动所有专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构建面向未来产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通过课程重构与学科交叉,学院正逐步实现从“单一知识传授”向“复合能力培育”的转变,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奠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