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塑农业地利-瞭望周刊社

科技重塑农业地利

2025-09-29 15:50:13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9期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绥滨农场有限公司龙门管理区内,植保无人机在水田地块上空施返青肥(2025 年 5 月21 日摄) 新华社发(李兴摄)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雯静

  

  风调雨顺则仓廪实,旱涝灾害则生计艰。千百年来,农民在土地上耕作,顺应天时,俯就地利,付出辛劳,赢来收获。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资源约束不断收紧,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科技,正成为农业突破“地利”限制的关键。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加速进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协同发力,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发展。

  由科技引领的深刻变革,正在重新定义“地利”的内涵。今日的中国农业,不再局限于土壤自身的天然肥力、特定的地形条件、有限的水源供给以及多变的气候状况,而是借助技术赋能,突破自然条件制约,重塑中国农业格局。

  一方面,修复自然生态短板,弥补农业生产劣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强化科技攻关,先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面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在灌溉领域持续发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规模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精准对接用水供需、国家水网加快构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硬件”更完善,“软件”更智能,农业灌溉供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提升抵御干旱的能力。

  另一方面,精准管理“微观地利”,提升农业生产效能。

  伴随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在现有环境条件基础上,越来越多地方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智能灌溉系统、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通过精准感知、智能决策等方式,推动农业由单纯依靠经验向“经验依赖”与“数据驱动”协同转型,实现对农作物水、肥等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更优配置。

  比弥补自然劣势与优化环境条件更进一步,中国正在通过科技创新拓展农业空间,重构农业生产边界,为人类开辟全新的农业种养疆域。

  如今,农业种植、养殖在一些地方已能够不再依赖自然界的光照、气温、土壤,而是通过设施农业、环境控制等科技手段,主动构建更稳定、高效、可持续的新农业生产系统,摆脱传统自然条件的限制。随着一座座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等新型农业空间接续出现,农业生产空间从地面延伸到天空,从近岸扩展到远海,极大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可能边界。

  这些变化,在中国的天空中、大地上、海洋里次第绽放:

  在四川,世界首例超高层垂直“超级植物工厂”占地200平方米,高8.8米,栽培层架20层,智能系统对光、温、水、气、肥等环境条件进行精准控制,实现农作物在人工“最舒适”的条件下全年高效生长;

  在新疆,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当地大力推进沙漠土壤化改造项目,添加特定粘合剂,显著提升了沙漠区域的保水性能,促成沙漠向可利用土壤转化。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地成功推广应用,实施面积达50000亩;

  在浙江,“东海1号”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于2024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运用多种先进材料和先进技术实现抵抗台风侵袭、防止鱼类逃跑、提高鱼类品质等多重效果,将深远海养殖培育成为我国海洋食物生产的新增长点……

  科技提升农业“地利”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地利条件上,农业资源压力持续存在、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技术创新方面,农户接纳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待提升、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均衡性待平衡、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差异化技术方案待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待提高……这些,都需要在前进中不断解决。

  眺望前路,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5G网络不断向乡村延伸、智能手机在农户中普及、数字技术应用范围持续推广和使用成本稳步走低,以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科技提高农业“地利”的实践将愈深愈广,一个充满活力的、蕴含多样可能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篇章正在持续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