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作笔 深蓝为卷-瞭望周刊社

舰炮作笔 深蓝为卷

2025-09-29 15:55:58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9期

    

➤“没有什么天赋,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当兵的第27个年头,已是一级军士长的马少利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

➤“从排水量400吨到4000多吨,跟随战舰一起成长,我是幸福的。”马少利对身边年轻的战友说:“你们比我更幸福,因为人民海军的‘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应该努力奋斗,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 长 马 少 利( 中 ) 带领战友进行装备检视(2025 年 6 月 11 日摄)   李秉宣摄 / 本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秉宣

  

  海上,风高浪急。

  导弹护卫舰资阳舰隐蔽出击,主炮挺立舰艏。目标已锁定!一声令下,炮弹出膛,火花四溅。

  实弹射击时,主炮区队长马少利总能在心里看到“另一座主炮”——那炮是“透明”的,指令信息流经电路板,而后炮弹上膛、闭锁、击发、起旋、出膛……

  “战场上,炮就是我,我就是炮。”马少利说。

  舰炮作笔,深蓝为卷。27年军旅生涯,马少利用奋斗写下一份人生答卷:荣立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获评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2020年11月,马少利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2025年7月,被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

  “没有什么天赋,

  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

  在东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马少利”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每每被人提及,前面总是缀着“兵专家”之类的称呼。他编写的装备操作手册,成为我军院校的正式教材,进入大学课堂。年轻战友们,更是把这位受中央军委表彰的老班长当成山一样仰望。

  这“山”,其人个子并不高,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平时话不多。“没有什么天赋,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当兵的第27个年头,已是一级军士长的马少利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

  马少利1980年出生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内陆县城——河南嵩县。刚入伍时,马少利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站上全军比武的领奖台;更不会想到,自己可以跟随战舰巡航在祖国海疆。

  马少利军旅生涯中的第一艘战舰,排水量只有400吨。当时,导弹护卫艇上的主炮刚刚装备新型射击指挥仪,由于操作复杂,命中率始终偏低。马少利向战友要来主炮系统原理图自己研究。他的“多管闲事”引起了艇领导的注意,不久后,他被调到战舰主炮战位。此后,上级组织实弹射击考核,马少利立下军令状:“出了问题,拿我是问”。

  当时的考核标准是命中一发即为合格,马少利命中了八发。聊起这事,战友们都说马少利是“一炮而红”,他总是笑着摆摆手。

  有一年,海军组织舰员级维修技能比武,但比武所用舰炮型号和马少利所在舰艇的舰炮不同。在上级安排下,马少利来到兄弟部队正在进行厂修的某型导弹快艇实装学习。

  8月的广州,毒辣的日头炙烤着甲板。尽管戴着手套,五六十摄氏度的“铁疙瘩”还是在他的手臂上、脸上烫出一个个水泡。近一个月的实装学习中,马少利对该型舰炮拆装200余次,将分解结合时间缩短为最初的1/6,双手和胳膊形成肌肉记忆,闭着眼睛都能摸清每个零部件。走上比武场,六个单项中,马少利拿到了三项满分,夺得枪炮专业所在组别第一名,被海军评为“专业技术能手”。

  他常用竹子比喻自己的成长:“竹子生命的前几年长得极其缓慢,但根系在不见天日的土壤中默默积累养分。熬过扎根固土的艰难时期,每棵翠竹都会疯狂地拔节生长。”

  “跟随战舰一起成长,我是幸福的”

  马少利所在的资阳舰,是国产054A型护卫舰,因为与“五四”谐音,中国军迷们对它的爱称是“新青年”。作为人民海军的新型主力护卫舰,“新青年”不负时代。入列当年,资阳舰即完成全训考核并参与战备值班;入列次年的10月1日,海军正式批复,由资阳舰传承“海上先锋艇”荣誉称号。

  海风习习,晚霞灿烂。站在资阳舰主炮旁,马少利心里涌动着自豪和幸福。

  作为水兵,马少利是幸运的,因为他赶上了人民海军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2017年宣城舰入列,马少利任舰炮班班长。入列不到一年,年轻的宣城舰奉命参加海军舰炮实弹射击竞赛性考核。在他看来,提高成绩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他带着全班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查弹药,捅炮管,拆炮,查机械部位的每个零部件,查电气设备的每条芯线,分析每发弹着数据……考核结束,宣城舰实现首发命中,成绩位列参赛各舰第一。

  从只有高中学历的“门外汉”干到舰炮专业“兵专家”,马少利将一张一张电路图啃了下来。到能够熟练掌握各型舰炮的结构原理时,他总共写下了15万字的学习笔记。

  马少利的电脑里,有一份密密麻麻的表格。27年来,先后在4型舰艇、6型舰炮岗位工作的马少利,打出近万发炮弹,几乎每一发他都进行了精细的射后分析。

  隆隆炮火散去,留下的几十万条实弹射击数据汇聚在一起,舰炮随舰体摇摆的幅度、炮膛内发射药膨胀的细微速度、炮弹出膛后在风向风速影响下弹道变化的角度等,在马少利心中渐渐清晰。因此,在实射中,上一发炮弹在海面炸起水柱的同时,作为射击指挥员的马少利,对下一发的修正指令已经脱口而出。

  对自己要求精益求精的马少利,并不满足。如何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总结下来,与大家分享,更好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决心编一套战友们都能看懂的专业教材。

  利用休假和培训的机会,马少利先后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工程大学、中国船舶重工某研究所及各配套设备厂家学习,向教授专家、技术人员“取经”,积累了数十万字的专业学习笔记,搜集整理上百起典型故障实例。

  “他问得很细。关于一个射击方面的问题,他一天之内给我打了7次电话。”从事舰炮研究近40年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教授汪德虎说,如今,他与马少利二人已是忘年交。

  为编好教材,马少利自费购买了笔记本电脑和照相机,一边自学各类编辑软件,一边画示意图、写文字稿。白天的工作不能耽误,马少利就在晚上熄灯后编教材。为不打扰战友休息,他在舰上器材舱搭了一个工作台,困了就在一旁支上行军床睡一会儿,醒了继续工作。

  因为没有编书经验,马少利吃了不少苦。有时仅仅画一张电路图就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写的东西又太口语化,难以作为正规教材,需要一点一点润色完善。经过700多个日夜,《某型舰炮电气原理与维修》2018年终于编写完成,经审核,于2024年被海军作为统编教材推荐到各单位使用。

  “从排水量400吨到4000多吨,跟随战舰一起成长,我是幸福的。”马少利对身边年轻的战友说:“你们比我更幸福,因为人民海军的‘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应该努力奋斗,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歼 -35舰载战斗机在福建舰电磁弹射起飞   琚振华摄 / 本刊

  “舰炮和我们娘仨,谁更重要”

  2015年10月9日,马少利随舰执行国庆战备巡逻任务归来。当军舰缓缓靠港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守护的万家灯火中,有一盏灯永远地熄灭了——年迈的父亲突发脑梗去世。

  待他得知消息赶回家,墙上的日历还停在父亲去世的那天。对于马少利而言,和父亲有关的事戛然而止,唯余思念。面对父亲骤然离世,不知多少个无眠的深夜,他静静地看着海上生明月,只当与家人“天涯共此时”。

  从军27载,马少利只有两个中秋节在家里与亲人共度。转眼结婚快20年了,他和妻儿待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舰炮和我们娘仨,谁更重要?”马少利的妻子赵天姣曾半是打趣半是委屈地问。“都重要,都重要。”马少利笑着回答。

  “其实我心里很明白,他这辈子是离不开舰船的。”赵天姣笑着对记者说。他们的小家,大部分是妻子扛起来的。

  2017年12月,马少利的女儿出生。孩子刚出生不到一周,马少利所在舰艇进行入列后的首次实弹射击。作为班长,他放心不下,在家里坐立不安。赵天姣看出他的心思,拉着他的手说:“回去吧,不用担心家里。”马少利强忍泪水离开了妻女。

  此后,女儿突发小儿黄疸。屋外暴雨如注,未出月子的赵天姣抱着孩子往医院奔。孩子病情好转后,赵天姣开始高烧,奶水都没了。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一次次拿起手机想给丈夫打个电话,却又一次次放下。几天后,马少利打来电话问好。“我和女儿都好,你放心。”病床上的赵天姣使劲抬高声音。孩子生病的事,她只字未提。

  赵天姣经常擦拭她最喜欢的全家福——照片里,马少利胸前挂着20多个闪亮的奖章,身旁是一袭白裙抱着女儿的赵天姣,她的身边依偎着笑得灿烂的儿子。

  带着对家庭的亏欠,马少利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走出山沟”的少年梦想,到“精通舰炮”的专业追求,再到“传授技术”的责任担当,在马少利心目中,梦想、使命、舰炮3个词,深深融入了他的军旅人生。

  以舰为家,马少利带出了多位枪炮专业骨干,其中3人成长为高级军士,30多人担任班长、技师等职务,20多人荣立个人三等功。

  过往的挫折与荣誉、愧疚与自豪,化作马少利前行的动力。“我们虽平凡,但要努力成为‘不一样的烟火’。”马少利经常对年轻战友说的这句话,正是他用奋斗书写精彩军旅人生的生动注解。

  马少利说,他将以实际行动扎根一线,为祖国守卫万里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