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甄良
➤进入新时代,学校牢记“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初心使命,深入学习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聚焦国之所需、突出国防底色,依托行业优势、强化工信特色,厚植学科根基、彰显南航特质,打造“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凌军辉 陈席元
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之中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拥有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守“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初心使命,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70余年来,学校把“航空报国,贡献国防”的优良传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挖掘行业资源、校友资源、红色资源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各类思政元素,积极将“思政小课堂”融入航空报国“社会大课堂”。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甄良,解码这所高校如何构建具有国防底色、工信特色、南航特质的“大思政课”体系,把“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和“志在长空”的蓝色梦想深深植根到青年学子的血脉之中。
立德树人用“大思政”育“大英才”
《瞭望》:学校如何把“大思政”放在育人首位?因地制宜做强特色?
甄良:在不同时期,学校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时代特征,针对师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艰苦朴素”“革命传统”“尊师爱生”“又红又专”“共产主义道德品德”教育,以“航空报国”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人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教育,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师德师风教育等。进入新时代,学校锚定“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深入学习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聚焦国之所需、突出国防底色,依托行业优势、强化工信特色,厚植学科根基、彰显南航特质,打造“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突出国防底色。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立足强国强军,面向国防重大需求,践行初心使命,为武器装备研制提供重要技术和人才支撑,形成了“航空报国、贡献国防”的优良传统。学校将这一办学传统作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和重要原点,给思政教育打上了鲜明的国防底色。
强化工信特色。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学校天然肩负着服务支撑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要使命,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针对工信领域的发展需求,刻苦攻关,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工信领域急需人才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工信特色。学校将这一特色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源泉,教育引导更多南航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积极投身强国复兴伟业。
彰显南航特质。作为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形成了“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博大校训。学校把以校风校训为代表的精神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在“航空报国、贡献国防”的南航精神文化浸润下,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超75%毕业生前往国防和工信领域就业。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25位两院院士、一大批航空航天型号总师和“航空航天民航”领域的领军领导人才。
守正创新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瞭望》:学校如何把“大思政课”体系融入育人全环节?
甄良:学校围绕思想引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师资建设、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等全方位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了信仰领航、思想导航、师德护航、能力助航、网络引航、文化远航“六维一体”的“大思政课”体系。
信仰领航,筑牢思想理论阵地。学校始终把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放在首位,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学出成效,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构建了集中心组学习、集中培训、理论宣讲、研究阐释等为一体的理论学习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扛牢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政治责任。
思想导航,夯实课堂育人主阵地。学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以5大思政课程群、5大课程思政群、5大思政公开课为一体的课程矩阵。学校在全国率先推出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打造了以“爱国奋斗·南航担当”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政工作品牌,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大思政课”建设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学校11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打造了“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师德护航,打造以德育人阵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学校打造“书记校长领航团”,形成学生和校领导面对面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把思政教育做到学生心里去。在“导学思政”方面,学校开展“系统赋能辅导员素质提升”,打造“五好”导学团队,目前已创建200余支各级“五好”导学团队,选树300余名“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学校还积极推动多元师资力量参与协同育人,已聘请100余位行业专家、行业领军人物担任思政兼职教师,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航空报国教育、科技强国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能力助航,建设实践育人阵地。学校积极拓展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思政教育阵地从“思政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方面,学校联合校外100余家国防军工单位、科研院所实现资源共享,连续20多年开展“国防企业铸魂行”“军工记忆”等主题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行走中成长,打造“思政+行业”实践育人基地。在科创实践方面,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和传统,通过各项赛事给学生科创赋能,成效显著。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连续十一届捧得“优胜杯”。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连续六届捧得“优胜杯”,形成了“挑战杯”的“南航现象”。
网络引航,构建网络育人阵地。在这个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时代,学生在哪儿,思想教育就要开展到哪儿。学校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用网络新媒体技术赋能“大思政课”,提高思政课的时代感、实效性和吸引力。依托“南航徐川”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回应学生关切,用故事讲道理,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取得了入脑入心、成风化人的实效。依托以学校网络思政中心、融媒宣传矩阵、校园媒体联盟等为代表的网络育人平台,打造了“问答青春”“传统文化课”“南航二十四节气”“口述历史”“一分钟思政”“艺致思政”等栏目,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了系列著作。
文化远航,打造文化育人阵地。学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蕴含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人生智慧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四个一批”品牌,分别是打造一批文化景观,希望处处有风景,处处受熏陶,成风化雨,润物无声;建设一批文化场馆,建成以集纳展陈一大批国之重器的“御风园”,以及航空博物馆、航天科普馆等为代表的“三航”文化场馆,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其中“御风园”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作为江苏省唯一高校获得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成果奖;举办一批文化活动,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演起来、唱起来;创作一批文艺精品,以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教授为原型打造原创校园精品话剧《旋翼人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教育部2022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并于2024年在国家大剧院展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成“御风园”,集纳展陈 AG600 水陆两栖飞机、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等一大批大型航空航天实物,打造“三航”特色“实境课堂”(资料照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面向未来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
《瞭望》:学校将如何进一步擦亮南航“大思政课”品牌?
甄良:南航将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传承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强化爱党报国强国的理想信念教育,守正创新建设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进一步突出国防军工特色,认真践行“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初心使命,持续深挖校风、校训、校史等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和行业校友资源,厚植国防军工文化的源头活水,开展好“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等系列思政大课,建设好“国防企业铸魂行”等主题实践平台,讲述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峥嵘历程,教育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进一步突出协同育人格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着力构建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聘请更多两院院士、型号总师、大国工匠等讲授思政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全过程,深化长江沿线博物馆文化实践育人基地和“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大思政课联盟内涵建设,高质量运行好“一站式”学生教育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百名学生书记校长领航团”等群体引领作用,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完善全员协同、全程贯通、全方位浸润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进一步突出针对性实效性,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实际需求,坚持精准思政,注重精准化供给思政内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御风园”航空航天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等场馆群思政育人功能,完善多形式、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不断丰富高品质校园特色文化供给,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做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