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深圳脉动
➤特区之“特”,“特”在敢为人先的勇气,“特”在永不止步的锐气,“特”在面向世界的胸怀,“特”在服务国家的担当
➤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科研机构,都有着一种共识:不进步就是退步,不领先就会被淘汰。这种争先领跑的意识,驱动着深圳不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让年轻人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体现出城市的温度,也积蓄着更持久的发展力量
➤当“深圳速度”进化成“深圳质量”,当“经济特区”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座城市始终不忘初心,改革的脉搏依然强劲,开放的胸怀更加宽广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奔胜 王攀 王仁贵 贾雯静 赵瑞希
如果用“改革开放奇迹”来形容一座城市,那么非深圳莫属。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厂,到华为、比亚迪、腾讯等全球巨头顶天立地,深圳用45年完成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蜕变。
莲花山上的风筝在湛蓝天空中飞舞,俯瞰着脚下这片热土。从1980年到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已走过45个春秋。
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从2.7亿元到3.68万亿元的GDP奇迹。
今天,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居全国之首。这里不仅养育了华为、比亚迪、腾讯这样的巨头,也催生了10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4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却足以让一个边陲小镇,成长为一座拥有人口近两千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生动的实践样本。
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前夕,笔者一行行走在大街小巷和楼宇厂区,感知和触摸着“特区之城”所独有的气息。站在这个历史节点回望,这座城市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每分每秒都在迸发的创新火花,其发展脉动愈发强劲而悠长。
深圳的脉动,就藏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次日出日落的更迭里,藏在每一栋拔地而起的楼宇间,藏在每一个怀揣梦想不懈拼搏的年轻人眼眸中。
正是这样一份脉动,改革创新之城不断书写着新的时代传奇。
在深圳前海拍摄的前海石(2025 年 4 月 23 日摄) 梁旭摄 / 本刊
“大个子”又长高了
走进位于坂田的华为总部,在冯·诺依曼展厅的入口,呈现了华为的发展历史和业务构成。未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同行的长期关注华为的同事,率先讲起了华为的成长历程。
华为目前经营符合预期,2024年销售收入8621亿元,同比增长22.4%,终端业务复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首次实现当年盈利,电信基础设施业务稳健。
创新是华为骨子里的基因。从2021年起,华为每年的研发占比实际超过了20%。在华为20.8万名员工中,54.1%的人员从事研发工作。
作为脱离了安卓架构、完全可控的操作系统,鸿蒙系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鸿蒙5终端设备已突破2000万。华为终端云生态专家介绍,对于鸿蒙系统来说,目前的关键是鸿蒙生态的构建,华为也以开放的态度欢迎所有应用开发者共建共享。
在南山区腾讯总部,一个个不同主题的展厅科技感爆棚。这里陈列着创业者1999年使用的电脑主机,摆放着第一代QQ形象的设计手稿,还有之后不同版本的QQ公仔。1998年,腾讯在深圳华强北的一个写字间诞生,企业从一开始就尝试用技术去解决用户痛点。从网络寻呼到QQ,再到支付、政务、交通、医疗、游戏等业务生态,科技向善的理念引领着这家企业把技术不断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
这两家大型企业的成长史,正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缩影。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巨人”并非孤峰耸立,而是群峰竞秀。在它们的周围,聚集着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共同构筑了深圳发展的坚实基础。
企业在成长,城市也在成长。1980年8月,深圳特区设立,当年年末深圳常住人口才33.29万人,GDP为2.7亿元。9年后,深圳GDP首次破百亿元,到1996年突破了千亿元关口,在2010年更是迈上了万亿元的大台阶。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连续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大关,一直到2024年的3.68万亿元。短短45年,从一个渔村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前无古人的发展奇迹令人感叹。
2025年9月发布的“2025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堪称深圳企业体量与力量的最佳注脚。
华为、比亚迪、腾讯三家深圳企业包揽前三强,40家深圳企业上榜,超过排名第二、第三城市的总和。榜单中排名前50的企业中有25家来自深圳,占比达50%。2025年1~8月,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8月份增速达7.0%。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品等高技术产品产量也持续快速增长。
这些数字,勾勒出深圳经济不仅是“大个子”,更是“结实的大个子”的鲜明轮廓。
游客在深圳湾公园游玩,欣赏市区风光(2025 年 6 月 25 日摄) 毛思倩摄 / 本刊
特中有特
“特区”二字,对深圳而言,既是荣光,更是使命。
前海,这片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土地,自诞生起就肩负着特殊使命。站在前海石公园眺望,满眼都是崭新的写字楼和正在施工的塔吊。前海2021年“扩区”至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757亿元增长到30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1130亿元增长到1691亿元,在地进出口额从3780.5亿元增长到7066.5亿元,成为经济特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的有力印证。
前海的“特”体现在它始终扮演着压力测试场和改革先行者的角色。
在这里,出台全国首部投资者保护条例;建设全国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成立全国首个跨境知识产权联盟;首创企业开办录音录像“双录签名”改革,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约3800万元;坚持从适应适用国际规则到输出国内规则,综合运用境内外两个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实现跨境贷、跨境债、跨境投资等“六个跨境”,形成“不落地购汇”等14项全国“首创”……据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梁珂介绍,“金融支持前海30条”所带来的一项项“首创”,形成了一批深港金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先行示范案例,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前海经验,这些成果无不体现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的定位和作为。
从蛇口工业区率先实现超产奖励制、开创全国招聘用人制度先河,到今天的前海,特区人充分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形成了“前海模式”,105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能力和水平上,连续第四年位居全国57个自贸片区榜首。前海的巨大变化,让一位13年后再来前海调研的同事惊呼:“前海一直在向前”!
从45年前的“科技荒漠”到今日的“科技高地”,涌动在深圳血液里最根本的动力正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深圳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等关系方面持续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时至今日,在深圳这座城市诞生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脍炙人口的口号,仍具有强大感召力。
特区之“特”,“特”在敢为人先的勇气,“特”在永不止步的锐气,“特”在面向世界的胸怀,“特”在服务国家的担当。
做就做出个样子来
“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
“好的,我看见矿泉水、面包、香蕉。”
随后笔者掏出手机也放了上去。
“我看见矿泉水、手机、面包和香蕉”。
这是笔者在思谋科技有限公司和机器人对话的场景。
当听到“我有点饿”的语音后,机器人便在不同物品中挑选出面包递到面前。以前需要通过计算机语言去控制机械臂,现在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直接控制。大模型完整经历了思考、推理、信息理解和最后执行的过程。
总部位于南山区的思谋科技是一家工业智能体企业,其以“大模型+全栈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出具备感知-决策-执行全栈闭环的自进化工业智能体。
思谋科技负责人吕江波表示,思谋选择以“工业智能体”作为核心赛道,正是看到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迁的历史机遇和巨大需求。公司成立的第18个月便跻身独角兽企业。企业打造的1000平方米的思谋智造实验室,目标所指是未来智慧工厂的原型和标杆。目前面向客户所交付的智能扫码贴标机、智能点胶检测机等产品,正是企业矢志创新的成果。
深圳市领存技术有限公司,同样专注于细分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突破。这家企业于今年8月发布了全球首款“会计算”的固态硬盘。MRD码和闪存计算两项颠覆性技术,使得网络带宽提高10倍、网络时延降低至1/100、网络抖动降低至1/500、使用功耗降低至1/1000、纠错能力提升10000倍。
公司董事长楚一兵介绍,企业对博士团队不设考核指标,目的就是为了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
这个一天只吃一顿饭的企业负责人,自己也是技术出身,一直参与一线技术攻关。平时如没有必须参加的事务,其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节假日也如此。
得益于领存实验室构建了一套去功利化的科研体系,公司不仅在闪存计算上实现了颠覆性的突破,还收获了MRD码的意外之喜。
2024年初,一群年轻人偶然取得的一项技术突破,迅速引起领域内国际顶尖团队的关注,这便是MRD码。MRD码(最大秩度量码)于1985年由苏联数学家Gabidulin提出。领存的技术突破,破解了困扰全球网络编码领域39年的算法难题,首次实现微秒级的编解码性能。这一技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更是保障安全的“坚固长城”。
在深圳,像这样聚焦某个领域深耕细作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不是某项技术引起广泛关注,连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不知道身边还有这样的企业。用一位企业家的话说,“我们做,就要做出个样子来”。
这些企业,扎根于具体赛道,潜心研究,致力突破,他们脚踏实地搞创新的样子,共同刻画出了深圳创新的模样。
追高不恐高
置身深圳华润总部大厦第66层的平台上,深圳市全景尽收眼底。脚下是深圳湾,对岸就是香港。这座392.5米高的建筑又名春笋,含有春天的萌动与希望之意。
作为深圳市的标志建筑之一,其不仅代表着华润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型企业的创新追求,也一定程度代表着深圳的高度。
但深圳对高的追求绝不仅仅只是高楼,越往高处走,就越体现到对高质量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执着上。
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436.4亿元,继2023年之后,再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2位。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也都出自企业。
深圳对“高”的追求,也体现在不断攀登产业高峰的决心上。
就在笔者调研一个多月后的9月29日,深圳推出12条政策措施,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经过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传统产业总规模突破7000亿元。
在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方面,深圳以“揭榜挂帅”“三首工程”等方式,围绕高精度传感器、系统级芯片等制约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开展技术攻关。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态势,深圳紧盯人工智能、细胞与基因等未来产业。前海合作区正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前海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441家,正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灵巧手专业园区等重大平台。
调研中的一个深刻感受是,深圳市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科研机构,都有着一种共识:不进步就是退步,不领先就会被淘汰。这种争先领跑的意识,驱动着深圳不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根往深处扎
谈到深圳,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直观印象: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轻的城市有根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笔者走进位于南山区的南头古城时,对深圳的根便有了更直接的认知。
据南头古城项目负责人黄楠介绍,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设置东官郡起,这里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深圳特区成立前宝安县政府所在地,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粤东首府、港澳源头”。这里也是深圳城市的原点,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
南头古城内保存有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南城门洞、报德祠等超20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当地结合岭南及深圳地方特色,坚持保留原有六纵一横的街区形态及尺度,通过“绣花功夫”实施“微改造”,将其打造为历史文化基底丰富、文化创意业态多元、夜间消费活力旺盛的城市创意街区。
显然,这里是深圳的根,而外地来深圳打拼的人,也在这片热土上持续扎根。
在南头古城的特色街区里,当地打造了一批公寓,非深籍应届毕业生来此求职,免费提供15天的住宿,如正式入职,免费住宿的时间进一步延长。15天免费住,正是深圳给前来求职的年轻人送上的“见面礼”。这让不少来求职的大学生惊叹:深圳,真的诚意很足!深圳,你真的很宠!
前海的“宠才”大招也有力度。据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莫伟轩介绍,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由前海管理局、香港青年协会、深圳市青年联合会于2014年共同发起。自成立以来,依托“1510”特色发展模式,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孵化创业团队1450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028家,成为香港青年内地创新创业就业、内地优质科创企业赴港发展的“第一站”“首选地”“圆梦区”。目前在园团队528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475家。
包容与开放,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来此扎根。截至目前,深圳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达7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62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共有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创新的种子需要沃土才能生根发芽。深圳深谙此道,并致力于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也正因如此,大批的湖南人、湖北人、广西人、江西人……都成为了新的深圳人。让年轻人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体现出城市的温度,也积蓄着更持久的发展力量。
年轮上的眺望
45年的年轮,记录着深圳成长的轨迹。于一座城,正青春。
从“惊蛰春雷般的蛇口开山炮响”到“深圳前海生机勃勃”,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创新的城市。她已从“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走向了“来了就能干成事”的赋能。
45年的年轮,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置身新时代,深圳也需要找准新的时代坐标。对于这座城市,她既追求经济的增长,也追求科技的硬核,还追求满城的市井烟火。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在打造跨境科创的标杆,光明科学城瞄准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致力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特中之特的前海继续在制度创新与探索上阔步前行……一系列的大手笔布局,让深圳的未来无限可期。
当“深圳速度”进化成“深圳质量”,当“经济特区”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座城市始终不忘初心,改革的脉搏依然强劲,开放的胸怀更加宽广。
华灯初上,深圳湾公园的滨海长廊上,跑步的年轻人擦肩而过,他们的脚步声轻快而坚定。穿行在星星点点的夜光中,让人不禁畅想起未来深圳的模样:活力而不乏稳重,热烈而不乏理性,拼搏而不乏烟火,多元而不乏主流……
遇见深圳,不论何时都会令人怦然心动。深圳,是中国的深圳,也是世界的深圳。45年的深圳脉动,是改革不停顿的铿锵节拍,是开放不止步的磅礴和声。在这片热土上,每一栋建筑都在生长,每一个梦想都在开花,每一个奇迹都在酝酿。
深圳已写下的故事,仅是精彩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