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如何打赢“反内卷”之战
➤坚持长期主义,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合力,通过建立产能精准管理与退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拓展电动化应用场景等措施,有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根据估算,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建成产能超过2000GWh,但总产量不及900GWh,产能利用率不到50%,远低于75%的良性循环指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董建国 黄景鸿
锂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大背景下,中国锂电池产业脱颖而出,产量占全世界70%以上,是我国出口“新三样”的重要代表。
近年来,锂电池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电池价格持续下降,已经逼近甚至跌破不少二三线电池厂的成本价,滋生了技术侵权、抄袭等现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数据显示,“内卷”致锂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降低,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不到50%。
“反内卷”关乎储能行业利益,也关系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家企业反映,价格战已蔓延至海外市场,一批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滑,进而影响企业研发投入。
业内人士建议,坚持长期主义,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合力,通过建立产能精准管理与退出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拓展电动化应用场景等措施,有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宁德时代展台展出的
“神行 PLUS 电池”产品(2024 年 11 月 29 日摄) 陈钟昊摄 / 本刊
建立产能精准管理与退出机制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储能行业价格竞争异常激烈,近三年间储能系统价格下降了约八成。近期某个集采项目的中标价格甚至低过了0.4元/Wh,严重偏离成本。
储能产业价格战折射出产业激烈“内卷”。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马小利说,根据估算,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建成产能超过2000GWh,但总产量不及900GWh,产能利用率不到50%,远低于75%的良性循环指标。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建新说,部分锂电池企业难以依靠自身盈利水平实现良性发展,只能依靠政府补贴等非主营业务维持运转。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无序投资依旧。
“热钱催生大量低质产能。”王建新说,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大量热钱涌向“新三样”领域,锂电池行业首当其冲。不少资本投资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明显。
以储能电池为例,曾毓群表示,“目前注册的储能企业已经超过30万家,很多都是无序扩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根据调研及公开数据初步统计,在既有产能基础上,2023年100余家投资主体的锂电池投资扩产项目产能总计超过1600GWh,2024年又新增50余个动力电池领域投资扩产项目,产能总计超过400GWh。
企业“卷”的背后,其实是部分地方政府在“卷”。睿远基金分析师陈术子认为,重复建设的重要推手是部分地方政府无序招商引资,但对锂电行业与技术不了解,在未充分调研和规划的情况下就扩大生产,其中不少是低端产能。由于供需失衡,部分项目更多依靠地方政府补贴输血,加剧了“内卷”。
多位业内人士建议,产能建设可实行窗口指导,严控新增产能,压减多余及落后产能。马小利说,应推动企业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进行产能置换和质量升级。研究制定标准,对产品技术能力弱、生产质量管控水平差的新增产能项目严控审批。
多位电池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充分发挥“有形的手”调控作用,对产能建设进行引导,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在锂电项目审批阶段就进行筛选和区分,从源头上遏制重复建设。
王建新呼吁,对新开建设产能进行检测认证,对项目的技术含量、利润贡献率及能源消耗水平进行全方面评审评价,鼓励先进产能,严控落后产能;鼓励头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兼并落后产能,进行质量升级。

工人在位于江苏省泰州市的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车间作业(2025 年 4 月 5 日摄) 季春鹏摄 / 本刊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锂电池行业过度竞争给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从企业层面看,利润空间被挤压,企业聚焦短期降本,在生存压力下被迫减少研发投入。从行业角度而言,滋生了“搭便车”“抄近道”现象,技术侵权、抄袭经常出现,优质企业市场份额被压缩,技术升级步伐放缓,供应链稳定性受到挑战。
一位业内人士说,不少企业选择走捷径,倾向于抄袭和复制,而不愿自主创新、自主研发。
宁德时代有关人士表示,公司作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龙头企业,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取得先进技术成果,培养了大批人才,却不时面临人才被竞争对手突然挖走、技术随之被带走的情况,造成巨大损失。宁德时代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宁德时代累计研发投入超过了800亿元。截至2024年底,宁德时代拥有专利及在申请的专利合计达43000多项。
企业竞争加剧,锂电池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时有发生。
多位业内人士说,锂电池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但锂电池企业知识产权维权较为困难。一方面是取证难,维权成本高;另一方面是维权周期长,无法匹配锂电池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
同时,随着我国锂电池企业加速走出国门,海外未知的侵权风险亟待关注。今年上半年,电池企业欣旺达在海外市场遭遇专利诉讼风波。郁金香创新公司声称欣旺达侵犯其两项专利,德国慕尼黑地区法院向欣旺达旗下多家公司发出禁令,要求相关产品停止在德国销售。郁金香创新是韩国LG新能源和日本松下发起设立的电池专利池(专利权人通过协议方式将各自拥有的专利技术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专利集合,并授权给第三方使用)。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郁金香创新已经对包括欣旺达在内的多家中国电池企业提起专利诉讼。
“国内企业海外专利布局不足。”王建新说,日韩电池企业在欧洲、美国市场进行大量专利布局,中国企业远远落后。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新能源车和动力电池的国际标准制定中,话语权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需要将中国的技术创新转化为标准化成果,同时以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保驾护航,以更好应对全球竞争。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发展环境,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严厉打击,让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市场“搅局者”加速出清。一是支持企业保护合法权益,对恶意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加大打击力度;二是加大对侵权行为处罚力度,引导建立“不敢侵”“不能侵”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三是引导出海企业构建核心领域专利群,强化前沿技术预研与标准领域的必要专利布局,建立全球知识产权风险监测与快速响应机制。
拓展应用场景 加强科技创新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破解锂电池行业“内卷”需要兼顾需求和供给的协同干预,实现对产业供需的精准调控。在供给端加强产能管理,在需求端继续拓展电动化的应用场景。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应该从需求出发开拓多元化应用场景。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发展仍将是锂行业的核心增长动力,新兴应用领域如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等也拓展了锂电池市场。
王建新等人认为,锂电池行业破局需内外共同发力。从短期来看,依靠市场调节、政府引导加速落后产能出清是当务之急;放长远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升格竞争维度,以硬实力破局。针对行业出现的补贴乱象,王建新建议将财政补贴从产能建设转向技术攻关,对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研发投入给予补贴和加计扣除。
业内人士呼吁,锂电池企业应围绕综合效率、安全可靠性、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核心价值展开创新与竞争,以真实、透明、可验证的数据和技术能力为基础建立客户信任,共同推动产业走出低价与概念炒作的内卷,迈向高质量发展。
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表示,随着“反内卷”行动加速推进,行业有望从相对松散和分散的状态向集中度提升的方向靠拢,市场也有望逐步走向平稳。
实现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应构建创新型的产业生态。当前,各大电池厂争相通过技术、工艺或结构创新,打造明星单品,构建参与市场竞争的“护城河”。
“深练内功以破局。”宁德时代副总裁孟祥峰说,当前供需市场下,头部企业应发挥“领头羊”作用,以技术引领推动产品迭代升级;着眼海内外两个市场,以产品及服务为引擎,推动公平、合理、良性的竞争,实现产业共赢。“锂电池行业不应陷入低端消费品的价格竞争模式,宁德时代坚持提供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高技术、高价值产品,让企业从‘卷价格’转向‘卷新质生产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