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蓄势“总部经济”新动能-瞭望周刊社

上海蓄势“总部经济”新动能

2025-11-10 16:04:49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45期

  

  ➤展望未来,上海正加快构建布局科学、层级清晰、协同联动的总部经济发展体系,推动实现从“数量集聚”向“能级跃升”的战略转型。这一进程不仅将巩固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核心引领地位,更将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坚实支撑和先行经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翊飞

  2025年7月11日,上海举行第41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暨外商投资集中签约仪式。本次新认定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5家外资研发中心,56个外商投资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约36.8亿美元。截至2025年9月,上海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060家和631家,是中国内地总部机构最密集的城市。

  总部经济,是指城市依托资源要素优势,吸引和集聚各类总部企业与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进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将总部经济视为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开放而充满活力的上海,正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集聚要素资源,为总部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能级不断提升的总部经济体系,也持续推动上海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下一步,这片热土将以持续深化的制度型开放和不断完善的创新生态,不断提升总部经济的全球吸引力和区域辐射力,为连接中国市场与全球机遇贡献“上海力量”。

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城街景(2025 年 1 月 14 日摄)    桑彤摄 / 本刊

  双轮驱动打造总部经济“强磁场”

  发展总部经济,对城市的综合实力提出极高要求。上海凭借其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为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提供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上海持续优化制度环境与服务能力,不断强化全球吸引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经济高地。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上海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更在战略定位中承担特殊使命,为企业总部落地与功能拓展提供了显著的区位与资源支撑。

  区位优势方面,上海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之处,一头连着无穷潜力的内陆腹地,一头通达万变机遇的国际市场,是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进出国内市场的重要门户。当前,上海正积极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功能,通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显著增强资源配置能力。一方面,上海通过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平台,持续优化跨境贸易和投资环境;另一方面,积极促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有机统一,为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点。

  资源优势层面,上海凭借“五个中心”的长期积累,构建了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活跃的国际贸易生态以及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氛围。这些要素共同形成高能级资源平台,为总部型企业提供多维度、系统化的支撑体系。与此同时,上海持续汇聚全球高端人才资源,形成强大而稳定的人才供给优势,为总部经济运行注入持续动力与核心竞争力。

  先天“硬”优势之外,上海始终将优化营商“软”环境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举措。2024年初,上海明确提出“持续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作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首家经上海市商务委认定的地区总部,安永华中区主管合伙人夏俊告诉记者,被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不仅可享受多方面政策支持,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

  自2002年出台全国首个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政策以来,上海始终紧跟市场变化和跨国企业投资新动向,不断优化总部经济支持体系,陆续推出《上海市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规定》《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企业提供清晰、稳定的制度预期。

  如今,上海已经建立起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覆盖金融、物流、法律、咨询等诸多领域,多项营商环境指标达到全球先进水平。日前,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在59项测评点调查中,上海有22项测评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包括供电可靠性、获取金融服务、解决商业纠纷等领域。

  总部集聚提升城市竞争优势

  作为以企业总部高度集聚为标志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凭借其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资源整合能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并显著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总部落地带动城市效能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上海吸引千余家企业总部入驻,这些总部机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与集聚不断释放溢出效应,强化了优势产业链的协同与延伸,在人才引进、资金汇聚与科创氛围营造等方面,逐步构建起正向循环机制。

  以华勤技术为例,这家全球智能硬件平台型企业正持续扩大其在上海的布局。至2024年底,其上海园区完成升级,研发人员由2000余人增至3000余人,未来可容纳6000人规模。“我们不仅希望为上海汇聚全球顶尖研发人才,也期待更多高端人才带来更多税收贡献。”华勤技术公共事务部高级总监黎妍表示。

  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辐射周边区域发展。“总部落地、生态协同”的效应,持续增强区域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当前,长三角已初步形成“以上海为龙头,苏浙皖各扬所长”的区域合作与总部经济分工体系。上海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国内企业集团总部,苏浙皖则依托制造业基础积极承接生产制造功能。“我们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同时,也引进了多家细分领域上游供应商,形成研发与供应链协同发展的良性模式。”黎妍表示。

  形成“中国智慧”,反哺全球市场。在上海形成的商业模式、科技创新与治理经验,正通过本土化融合与系统性提炼,逐步升华为具有全球意义的“中国方案”。

  例如,德硕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是日本ABeam Consulting在沪设立的总部公司,在服务中国客户过程中,德硕通过引入国际经验,积淀出新的技术能力,并反向输出至海外。正如其大中华区董事长中野洋辅所言:“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创新速度令人惊叹,持续推动我们服务模式的进化。”

  这种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实现从技术适配、模式创新到成果输出的跨越,成为许多外资企业在沪经营的共同特征。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同样表示,安永基于自研EYMETIS平台和DeepSeek大模型开发的安永智能问答系统,已覆盖多个行业领域。通过内外双循环,安永链接的多项创新成果已成功反哺全球市场。

  加速构建总部增长极

  在规模优势基础上,上海正全力推动总部经济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持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区域辐射带动力。

  立足全局视野,推动区域协同错位发展。为避免各区域在能级定位、要素功能等方面出现同质化竞争,上海从全市战略布局出发,强化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引导各总部集聚区实现功能互补与合理错位,提升协同效率和综合竞争力。

  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批功能有别、特色鲜明的总部集聚区:陆家嘴以金融总部为核心,张江高科技园区深耕集成电路、软件与生物医药研发,静安区打造高新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未来,可对标纽约、伦敦等全球总部经济高能级城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导向,推动企业总部依据功能定位向相应核心区集聚,构建差异化、专业化发展格局。

  鼓励创新生态,驱动总部能级跃升。上海正着力推动总部经济由规模集聚向功能升级转型,积极引导企业从单一功能总部向集研发、结算、创新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总部演进,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

  2023年,上海出台《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首次在市级层面明确“创新型企业总部”概念,通过资金激励与制度配套推动高成长性企业和研发机构实现功能跃升。2025年3月,《上海市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的若干措施》正式实施,旨在推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其战略支撑与辐射效能。

  全球工业软件领域的领军企业达索系统于2025年在上海设立大中华区首个3D Experience创新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其地区总部的研发与创新实力。大中华区创新业务管理总监索爱伦表示:“上海兼具创新土壤与高端人才,我们的地区总部也在上海,将创新孵化器落在上海是我们的首选。”

  展望未来,上海正加快构建布局科学、层级清晰、协同联动的总部经济发展体系,推动实现从“数量集聚”向“能级跃升”的战略转型。这一进程不仅将巩固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核心引领地位,更将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坚实支撑和先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