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成为AI发展的尺度-瞭望周刊社

人应成为AI发展的尺度

2025-11-17 11:24:42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46期

  

  ➤判断力、韧性、生命力与觉知力非但不会被淘汰,反而在算法的映衬下,显得愈发珍贵,成为新时代人类竞争力的核心

  文 | 司晓 王焕超

  当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击败世界冠军,当大语言模型流畅地撰写专业报告,当算法系统破解复杂科学难题,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被重塑,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已然降临。

  人工智能渗透进法律、金融、医疗、传媒等曾经被视为“知识堡垒”的行业,以极高的效率处理信息、生成方案、做出预测。

  大量曾经安稳的知识性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一种深处的思考随之产生:如果机器能做得更快更好,人的价值如何彰显?

  回望来路,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巨大飞跃,都并非简单的“岗位更替”,更像是一场群体认知能力的“水涨船高”。人工智能的出现,正是这一进程的最新一步。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替代者”,而是一个更为精密和苛刻的“筛选器”,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哪些特质是我们区别于机器、定义自身存在的根本?

  答案,或许正深植于我们最本质的人性之中——我们的判断力、韧性、生命力与觉知力。这些特质非但不会被淘汰,反而在算法的映衬下,显得愈发珍贵。

  AI作为时代筛选器

  人们对“精英”或“有用之才”的定义,始终与一个时代的技术工具共同演进。

  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能读写算数、拥有比如“高小”文凭,就足以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受人尊敬的“先生”。大规模工业化后,大学生因为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成为社会运转的中坚力量。社会持续进步,不断抬高教育门槛,要求人以更大的力量去应对知识洪流的奔涌。

  这个过程,从未否定过人的价值,只是改变了衡量的标尺。人工智能正是这个时代最新的、也是最强大的标尺。它将标准从“掌握知识”提升到“驾驭智能”。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工具、与之协同共创的人,就如同过去能熟练使用文字、计算器或互联网的人一样,获得了巨大的赋能。而仅仅重复已知知识层面的工作则受到冲击。

  人的价值体现形式发生了转移。当知识本身唾手可得,如同电力一样成为基础设施时,区分个体的将不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能用已知的知识做什么”“你如何面对未知”“你在困境中如何自处与突破”。竞争的赛道变了,人的注意力从外部知识的积累,转向内部特质的锤炼。

  竞争力回归人的本质

  在人工智能的映照下,一系列深植于人类身心深处的特质走向台前,从软实力升级为硬实力。

  判断力与主动性尤为重要。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过剩甚至污染的时代。人工智能可以瞬间生成无数方案、报告和预测,但哪个方案契合了微妙的人心向背?哪个预测考虑到了无法量化的社会情绪?哪个报告真正指向了值得追求的目标?这一切,都需要人类独有的判断力。

  判断力源于丰富的经验、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和道德勇气,是在混沌信息中甄别真伪、权衡利弊、最终做出决策的核心能力。它与主动性相辅相成——不再等待指令,而是基于判断主动探索、发起行动、开创局面。人工智能是完美的执行者,而人类必然是那个导航者和发起者。

  生命的韧性愈发凸显。机器的运行逻辑是趋近完美,而人类的进化逻辑却是在试错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韧性,这种从逆境中恢复、甚至从中汲取力量变得更强的能力,是生命系统最伟大的设计之一。人工智能遇到知识范围外的错误可能会停止运行,而人类则可以在跌倒后爬起,修正策略,继续前进。

  未来的挑战必将更加复杂多变,培养强大的心理韧性,在经济周期、技术颠覆和个人生活的内外起伏中,保持内核稳定,持续前行。这不再是简单的鼓励,而是应对不确定时代的战略必需。

  直觉迸发成为创新关键。这是人类创造力最原初的源泉,它是本能,是打破一切规矩束缚、从无到有进行创新的力量。鲁班因观察草叶边缘的锯齿而发明锯子,王羲之在酒酣耳热之际写出绝世兰亭……思之思之,鬼神告之。

  这种深层的、无法被编程的直觉、悟性与灵感,会推动根本性创新。在人工智能将已知世界优化到极致后,人类将以直面世界与内心的力量使自己伟大。

  自我觉知奠定成长根基。如何在一片喧嚣中保持判断力、韧性和创造力?根基在于自我觉知。这让我们觉察自身的情绪起伏、压力来源、内在需求和思维模式。

  在人工智能时代,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外部变化急剧,强大的自我觉察力是把握自己生命的锚点。我们具有的定力渐渐摆脱外界刺激,能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命。

  洞察需求的能力彰显公共价值。所有的技术最终都要服务于人。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产品,但难以洞察人心底层那些未被言说、甚至未被意识到的真实渴望。看到并理解自己与他人的真实需求,是一种情感与认知共鸣。在此基础上,组织资源去满足这种需求,则体现了综合的领导力与创造力。这种能力可以成就优秀的产品经理、领导者、艺术家,它永远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直觉之上,无法被算法完全解码。

  超越技术决定论

  强调这些特质的重要性,并非说“技术无用”,而是与技术决定论划清界限。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社会变迁的主导甚至唯一动力,人只能被动地适应技术带来的变化。这种观点片面且让人陷入消极和无力。

  我们承认技术规律的客观性,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其自身路径,社会的水涨船高是必然趋势。但在这股洪流中,人并非随波逐流的浮木。通过主动选择和自觉培养,我们完全可以强化那些无法被替代的特质,从而驾驭技术。

  于个人而言,需要主动脱离信息茧房,广泛阅读不同立场的优质内容,思考“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走出舒适区,接受有一定失败概率的挑战,将挫折视为反馈,而非人格的否定,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习情绪调节技巧;为直觉和灵感留出空间,鼓励自己进行“无用”的探索和玩耍,打破过度工具化的思维模式;走出屏幕,沉浸在真实的人际互动和社会实践中,保持好奇,真诚地关心他人,练习倾听言外之意。

  于社会和教育而言,则需系统变革:教育范式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重视项目式学习、艺术教育、体育竞技,让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锻炼判断、协作与韧性;组织文化应奖励创新而非仅仅奖励效率,容忍有价值的失败,为员工提供心理安全感,防止对生命力的负面消耗;社会需要提供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职业再培训体系,帮助人们转型,为探索新赛道提供保障。

  人工智能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它有多强大,而在于它提醒人们重新回归内在,审视并放大那些易被我们忽略的成为人的特质。它卸下了我们肩上记忆与计算的重担,让我们得以更专注于情感、创造、关怀与探索——这些生命中最珍贵的事物。

  在算法的浪潮中,我们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掌握了新航技的航海者。机器的归机器,人类的归人类。未来的图景,必将由掌握新技术的人类,以其本来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韧性和智慧,共同绘制。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时代,那些无法被量化和替代的人类特质,终将成为引领我们前行的明灯。

  (作者为腾讯研究院院长、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