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替代”新赛道-瞭望周刊社

“大豆蛋白替代”新赛道

2025-11-17 11:26:49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46期

 

➤高蛋白玉米已经从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开始步入示范推广阶段,初步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向“大豆蛋白替代”迈出重要一步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郎秋红 薛钦峰

  东北秋收接近尾声。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梨树,一车车玉米正运往仓库储存。

  “咱这些玉米看着和其他玉米没啥两样,但蛋白含量比普通玉米高3~4个百分点,叫高蛋白玉米。”郭家店镇东黑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齐洪波说。

  2025年被称作高蛋白玉米“产业元年”。高蛋白玉米从实验室走向田野,并以“专育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订单农业模式开始产业化探索,向“大豆蛋白替代”迈出重要一步。

  近年我国每年需进口1亿多吨粮食,其中80%以上是大豆,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饲料蛋白源。

  面对复杂国际局势带来的大豆进口不确定性,我国科学家不断探索各种“蛋白替代”方法,高蛋白玉米被视为“大豆蛋白替代”新赛道。

  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现有种植面积的玉米蛋白含量提高4个百分点,预计每年可减少大豆进口近3000万吨,不仅能缓解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严重依赖,还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高种粮农民收益、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具有重要意义。

  替代大豆蛋白

  “这是合作社第一年尝试种植高蛋白玉米。”齐洪波说,种了几十年地,他第一次听说“高蛋白玉米”这个词。“过去种玉米看的就是产量,卖粮时也只看容重、含水量等指标,从来没有考虑过蛋白含量。”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年产量接近3亿吨,其中70%用作饲料生产。普通玉米蛋白质含量一般在8%左右,难以满足饲用蛋白需求。国内对大豆需求不断增加,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超1亿吨。

  近几年,我国在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上取得一定成效。但相关部门测算,要完全满足大豆自给,需要再增加6亿亩耕地,这在现有耕地基础上几乎没有可能。国际环境不断变化加剧了我国大豆进口的不确定性,挖掘大豆蛋白替代新路径成为确保我国食物安全供给的迫切需要。

  近年我国启动大豆产能提升工程,提产量、扩面积。同时,加快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推动优化草食家畜饲草料结构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替代减少对进口豆粕的依赖。同时,我国科学家将目光转向玉米。“从这一国产大宗粮食作物中增加蛋白供给,可能是一条便宜有可操作性的新路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刘相国说。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团队率先提出高蛋白玉米替代方案。据该团队测算,我国玉米蛋白含量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增加280万吨左右蛋白,相当于增加700万吨大豆供给。如果全部玉米蛋白质含量从现有8%提升到12%,我国每年可减少大豆进口近3000万吨,相当于大豆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对应节约2亿亩耕地。

  “十四五”以来,我国在农业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已布局玉米高蛋白育种研究。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高蛋白玉米新品种培育”重大攻关任务;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专项等均将玉米高产高蛋白列为重点攻关方向。目前已经选育出中单126、未玉115等为代表的一批高产高蛋白玉米新品种,并不断推广应用。

  “作为专精特用玉米的一种,吉林省对高蛋白玉米的研究开始较早。”刘相国说,目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已筛选出20余份蛋白含量超过13%的玉米骨干自交系,并在此基础上牵头选育了吉单599、瑞秋308等多个适用于东北春玉米产区的高蛋白玉米新品种和新组合,一些品种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高产性。今年,吉林省又启动现代种业聚力攻坚专项“高产高蛋白玉米新品种培育”,力争实现品种突破。

在吉林省四平市一家粮食企业,新收购的高蛋白玉米即将进行烘干并单独储存(2025 年 10 月 25 日摄)   受访者供图

  高蛋白玉米产业起步

  不久前,齐洪波和专家对180亩高蛋白玉米测产,实际亩产900公斤,蛋白含量达11.67%,实现产量与蛋白双高。

  “今年是高蛋白玉米的产业化元年。”刘相国说,高蛋白玉米已经从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开始步入示范推广阶段,初步构建起完整产业链。

  多地开展产业化实践。梨树县郭家店镇农技推广站农业技师高静今年格外忙碌。郭家店镇有5户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蛋白玉米示范种植。为确保示范效果,她从春天就开始扎在地里,每块地都装有摄像头,在播种期、苗期、灌浆期等玉米生长关键期给予农户全程指导,摸索适合高蛋白玉米栽培的田间管理方案。

  为引导农民试种高蛋白玉米,参与推广的未米农业科技(吉林)有限公司不仅与农户签订订单,提高收购价格,还为农户提供农业保险,确保农户种植效益高于普通玉米。该公司董事长许洁婷说,从订单签订到田间服务,从粮食专收专储到收益保障,我们构建了全流程支持体系,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划算。

  今年,吉林省农业部门联动各地,给予重点品种示范推广和高蛋白玉米种植双重补贴,全省高蛋白玉米订单农业示范面积达1.2万亩以上,未来3年全省计划推广百万亩以上。在湖北省,武汉市对种植高蛋白玉米的农户给予专项补贴,今年全市种植面积1.1万亩。未来3至5年,武汉计划将高蛋白玉米种植规模扩展至5万至10万亩,并带动全省突破百万亩。

  初步构建“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产业链。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试种了2000亩。“我们与企业签订种植订单,专门找了一块连片耕地集中种植、单独收割。企业还联络专用的烘干设备及收储场地,避免和普通玉米混储影响蛋白含量及品质,整个流程特别顺畅。”合作社负责人张文镝说。

  今年吉林推动梨树县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从品种研发、推广种植到烘干储存、饲料加工,开展“科研+企业+合作社”的全产业链订单模式示范,逐步构建“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高蛋白玉米产业链闭环。吉林省还鼓励吉林正大实业、长春新希望、长春禾丰等饲料生产企业积极推进高蛋白玉米在豆粕替代及其他用途上的应用,通过订单农业和溢价收购方式,实现联农带农,确保优质优价。

  “产业链打通后,一吨蛋白含量在12%的高蛋白玉米,会比普通玉米有100多元的溢价,实现产业全链条增收。”刘相国说。

  利好粮食主产区。东北是我国玉米主产区。近年东北连年丰收,但由于种粮成本增加和粮价波动,一些农民增产不增收。受加工半径影响,粮食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较为困难。有企业、专家表示,如果高蛋白玉米产业化道路走通,对东北粮食生产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高蛋白玉米形成产业规模后,一方面能推动粮食主产区实现优质优价,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可推动更多粮食加工企业在东北布局,实现优质原粮就地转化,做强“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进而实现区域价值链重构。

吉林省四平市种粮农民正在将高蛋白玉米脱粒装车(2025 年 10 月 22 日摄)   受访者供图

  破解三大难点

  今年吉林省和武汉市在高蛋白玉米产业化上的探索,普遍增强了政府、企业、农户和科研人员信心,也暴露出产业化的三个难点。

  一是品种相对单一,仍需加速科研攻关。今年梨树县示范种植的高蛋白玉米主要是中单126品种。张文镝说,可选择的品种还比较少,因此不敢轻易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吉林省主要审定的玉米品种,蛋白含量稳定在12%以上的优质品种仍然较少。专家说,目前抗性强、丰产性好、不同区域大面积种植条件下蛋白含量又高又稳定的品种依然稀缺。此外,由于育种难度大等原因,高蛋白玉米中如何优化高附加值氨基酸的组成也是育种难点。

  专家介绍,目前玉米品种审定更注重产量,高蛋白玉米审定缺乏专属渠道。专家建议,国家继续设立支持高蛋白玉米产业的重大专项研究项目,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高蛋白玉米品种的审定标准和程序,增加专精特用的品种审定渠道,加快新品种审定进程。

  二是加大推广力度,实现稳定的产业链协同。未米农业科技(吉林)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家兴说,高蛋白玉米产业刚起步,种植规模还比较小,需快速将种植规模提上来。“规模上来才能跟饲料企业进一步议价,从而打通全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稳定收益。”

  目前高蛋白玉米对农民来说还是新鲜事物,种粮大户普遍持观望态度。今年,吉林采取为农户投保收益险,武汉对农户进行补贴,取得良好推广效果。基层干部建议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包括政策引导建立产业集群,建设“科研+生产+加工”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扩大市场影响力,调动农民参与种植积极性。

  三是玉米蛋白质量仍需提升。吉林省正邦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王云飞担心,玉米的蛋白质多为营养价值较低的醇溶蛋白,缺乏赖氨酸和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刘相国介绍,目前从部分饲料企业的试验数据看,玉米蛋白作为禽类和反刍动物饲料效果乐观,作为猪饲料的价值比略低。因此在提升玉米籽粒总蛋白含量的同时,要利用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蛋白品质。“这是个阶段性问题,科研团队对此有信心。”刘相国说。据了解,此项研究已被严建兵等科研团队列入高蛋白玉米培育总体目标并制订了分步走的技术策略。□